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第一”的感觉真好


2004年1月1日,《农资导报》因时而生。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农资导报》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这个中国第一张旨在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己任的农资类的专业报纸,甫一面世就受到世人的瞩目,也由此开始了她不同寻常的、众多的“第一次”之旅。

“第一桶金”

2003年8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同意《中国化工周报》更名为《农资导报》,《农资导报》筹备工作进入了倒计时。一个月后,《农资导报》与山东德农农资超市有限公司就合作发行事宜,达成备忘条款:德农超市一次性直接订阅2004年全年《农资导报》两万份;同时承诺预定20期《农资导报》的1、2版和23.24版,每期不少于10万张;德农超市预定《农资导报》创刊号30万份。《农资导报》负责将加印的报纸运送至德农11个中心超市。这是《农资导报》的“第一桶金”。

当时导报来说,这“第一桶金”是久旱中的甘霖,是创业之初得到的最最有力的支持,它让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大家信心徒增,看到了光明。出手就是30万份的市场投放量。在此之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山东德农在山东市场始终维持了十分密集的报纸投放数量,最终成就了《农资导报》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一期报纸下线

2004年1月1日,《农资导报》第一期报纸在《工人日报》印刷厂下线。这天的凌晨3点,杜晓枫、王军、于志强、崔海根等人从各自的家中赶到《工人日报》印刷厂,等待着第一期《农资导报》的诞生。在等待期间,大伙忽然想起要记录下这一庄严的时刻,于是王军又骑上自行车赶回住处取来照相机,当看到第一期《农资导报》诞生的那一刻,大家心情的激动劲儿,就像听到自己孩子降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记得当时天寒地冻,但这一天的凌晨五点,崔海根和于志强就开着没有取暖设施的厢式货车,冒着严寒,把刚刚下线的第一期《农资导报》运往山东德农农资超市有限公司。

第一个“导报进村工程”启动

2006年10月11日,第一个“导报进村工程”在山东菏泽启动,并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菏泽泰龙化工有限公司捐资10万元,订阅千份《农资导报》免费赠送给当地1000名农业科技带头人。从而形成了“舆论积极倡导,政府组织实施,企业出资捐助,导报免费进村,农民无偿看报”的“菏泽模式”。

说起来,《农资导报》还有很多的“第一”,走在绿色的田野上,3600天的成长之路,使《农资导报》已深深地植根于沃土之中。而超越报纸的服务理念,更让《农资导报》根植于广大农资人和千千万万农民朋友的心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组织实施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