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水肥一体化:冲刺“最后一公里”


□本版图文记者吴俊生

6月16日,北京,中国-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国际峰会(下称国际峰会)在紧张地进行,河北巨鹿农资经销商葛林红争取了一个宝贵的提问机会:“虽然我们理解了水肥一体化的巨大优势,但农民认识不到怎么办?”

“不要都等别人觉悟了才做,你可以买些管道自己先示范。”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回答。金正大集团副总裁罗文胜插了一句,“我代表公司送你一套灌溉设备,咱们一起做。”全场掌声雷动。

如葛林红的感受一样,水肥一体化作为现代农业方向已经形成共识,接下来,如何突破推广屏障,跨越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观念———走出思维盲区

水肥一体化最大障碍不是政策、技术,而是观念,这是在南宁、昆明和北京相继召开的三场国际峰会上专家的一致观点。

从中央到地方,各种着眼于节水农业的政策正密集出台: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作出了部署;农业部提出到2015年新增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5000万亩以上;与此同时,水肥一体化相关设备还被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比例达30%。而在华北,近期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河北省启动了地下水超采治理,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达63个亿。

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在峰会上

所言,经过多年呼吁,如今国家终于明确扶持水肥一体化,可我们准备好了吗?

突出的观念束缚主要有三个:投入大、

仅适合经济作物和干旱地区。对此,高祥照解释,之所以大家认为水肥一体化贵,是因为在初期很多设备需从国外进口,而现在经过摸索和随着国内灌溉设备企业加入,投资已很低。而且,中国在发展水肥一体化上与国外最大的不同是,一开始我们就在大田作物上应用,比如新疆棉花和内蒙古土豆等,然后才逐步推广至经济作物。至于水肥一体化仅适合干旱地区,高祥照认为,水肥一体化并非仅仅节水节肥,更大的优势是省工省力,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今天,现代农业急切呼唤以自动化为核心的水肥一体化。

观念束缚不仅让农技推广人员畏缩不前,也导致地方政府错误决策。高祥照介绍,目前一些地方在兴修农田水利时,大搞“沟相通、渠相连”,更甚者还给沟渠贴瓷砖,殊不知如果铺设管道实施水肥一体化,

将会节约大量农业投入。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承林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利和肥料部门的职能分割,“这是阻碍水肥一体化的制度壁垒”。

破除观念约束需要持续的宣传,作为肥料行业龙头的金正大肩负起了这个使命。罗文胜说,此次峰会在全国共举办六场,大约能培训2000名经销商、合作社社员和种植大户,一方面希望透过他们将水肥一体化的先进理念和操作技术向基层传递,一方面希望藉此引起政府、农技部门、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更多关注,凝聚水肥一体化推广合力。

技术———实现水肥“联姻”

水肥一体化是一种舶来的先进技术,又牵涉到农资和灌溉两大行业,中外结合、肥料和设施结合,对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水肥一体化而言,这是当务之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曾从农业发达

国家引进一批温室栽培技术,但如今大都销声匿迹,反而是中国农民自己摸索创造的温室大棚遍地开花。高祥照说,这充分说明在引进农业科技时,一定要注重与中国农业实际相结合。在水肥一体化领域,类似的例子是用于溶解和储存肥料的储罐。张承林介绍,国内很多灌溉企业制造的肥料罐进口太小,不易操作,就是因为设备制造企业不了解施肥特点,盲目仿造国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经济作物 干旱 温室 滴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