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新肥营销用力很猛 扎实推广还要探索


□本报记者马彦平

编者按 农民购买化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施肥实现增收,其真正的需求不是化肥产品,也不是施肥技术,而是能保证增收的需求确定、产品选择与合理施用的全程服务。新型肥料的成功在于其营销模式要有创新,必须开创新的模式。企业只有对市场营销进行全方位透彻的规划,并针对品牌、产品、组织、团队、渠道、市场、作风等营销模式进行创新,才有可能将新型肥料成功推广。我们高兴地看到,相关企业对这一点的关注越来越高,上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高端新型肥料蓝海论坛”上,新型肥料如何深化营销成了与会企业热议的话题。

新型肥料行业在近几年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众多企业引入了外行业的新型营销模式。一时间,整个新型肥料市场出现了火爆的营销大战。透过表面的红火,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在新型肥料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形式热闹、内涵不足的问题。要解决新型肥料推广中的难题,一定要以帮助农民学习使用新型肥料技术、扎实创收为目标,不仅重视肥料品种的创新与营销模式的创新,更应重视传统的农化服务模式和传统肥料。新型肥料应在传统推广模式和传统肥料应用的基础之上寻求肥料品种、施肥模式、营销模式、农化服务模式的创新,“新型”与“传统”之间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才是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有机整体。

新型肥料空间大

截至2012年底,中国各类新型肥料企业共计约2300家,资产规模约310亿元,从业人员约4.2万人。新型肥料在2012年的总产值约为649亿元,同比增长27.0%;销售额605亿元,同比增长25.0%。如以折纯重量计算(合100%氮、磷、钾养分),则新型肥料产能约200万吨左右,占全国肥料总产能的比重不超过3%,中国新型肥料发展空间巨大。

据了解,2012年中国肥料总销售额约为8500亿元,新型肥料所占比重仅为7%左右。在传统化肥市场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随着各类新型肥料生产工艺的进步和市场拓展,农民和其他消费群体对新型肥料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专家预计,未来5~10年内新型肥料在肥料市场中所占比重升至15%是完全可能的,到2015年,新型肥料销售额有望超过900亿元,2020年则可能超过1400亿元,年均增幅在10%左右。

拿缓控释肥来说,中国显然已成为世界缓控释肥料生产和消费大国,近日在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传出消息,目前全国有30多家科研院校、近百家企业进行缓控释肥研发和生产,缓控释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资料显示,目前缓控释肥已在全国30多种作物上大面积应用,累计推广超过7000万亩,为农民新增经济效益达150亿元。目前全国缓控释肥消费量仅占复合肥消费的3%,大部分应用于玉米施肥中,与会专家预测,随着补贴试点工作的推进,有望在水稻、小麦、薯类等中得到大面积推广,未来5年缓控释肥在中国市场的消费量可达30%。

再看看如火如荼的水溶肥行业。农业

部办公厅印发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指出,到2015年,中国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总面积达到8000万亩,新增推广面积500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已被公认为世界上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的最佳技术,而作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重要配套产品,水溶性肥料产品也将迎来发展良机。水肥一体化已经从当年的“高端农业”、“形象工程”开始向普及应用发展,当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的有利条件。

在对改善土壤养分、解决污染问题愈加迫切的今天,生物肥料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为农资经销商和农民所关注。据了解,目前中国有生物肥料工厂650家左右,生物肥料年产量总计约800万~900万吨,累计使用面积超亿亩,且产能和施用面积逐步在拓展。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农田微量元素缺乏非常普遍,北方(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土壤有效锌、锰、铁、硼含量低于临界值的百分数平均分别为71.1%、25.4%、36.2%、16.9%,微量元素肥料发展空间必将非常广阔。另外,功能性肥料、生长调节剂、土壤调理剂等也将占据新型肥料市场不小的份额。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营销 施肥 化肥 生物肥料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