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对民生的关注,全国“两会”上农产品价格一直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这两天,与会记者从前方传来的采访显示,今年的两会对粮食价格谈论得更多,在对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委员的采访时,多位委员表示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而合理提高粮食价格是最直接让种粮农民收入的方式。
说起粮食价格和种田效益,早就有人算过这样的账: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这样的主要粮食作物,辛苦一年,去除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去除用电、机耕的支出,每亩收入也就是500元左右,自己劳动投入还不计在内。比较起来,一亩农田忙一年,种粮收入不及进城打工一个月。这种悬殊的对比,确实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但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粮食价格的上涨是一定要慎重的,因为粮食是一切劳动力的基础,一切食品的源头,只要粮食一涨价,其他生活必需品必然以此为由头而大幅度上涨。谁都怕这会引起人们避之如市虎的恶性通胀,更担心会引起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窘迫衣食无着,进而导致不安定因素出现,所以也就有了“无粮不稳的”古训。
在这种矛盾之下,最多采用的是保持粮食的低价格,给农民一定补贴,但无论如何这还会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所以我们看到,尽管每年国家都有最低小麦、水稻收购价出台,每年的最低保护价也会上升一些,但上升幅度只有几个百分点,与整个社会物价上升幅度不成比例。农民在很无奈的情况下把怨气都发到对农资价格的指责上———埋怨种子、化肥、农药太贵。
农资真的太贵了吗?起码这两年不是。煤价在涨、电价在涨、天然气在涨、运输费用也在涨,但化肥价格还停留在两三年前的水平上微利运营,一是因为农资太接近农民和粮食,一是产能过剩下的竞争容不得过度涨价。粮食价格没有理顺,就难免出现种田积极性下降的问题;农资企业微利运营,企业也就没有能力大幅度投入新产品的研发,而自然进入拼规模、炒概念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总之一句话,粮食是商品,农资是商品,尽管它们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只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才能进入良性发展之中。一任其他商品涨价而限制死粮食及农资的价格,不公平也不科学。
从另一方面说,市场上的粮食,特别是成品粮食这些年并非没有上涨,有的甚至上涨得相当厉害。比如大米,普通食用的大米已经从几年前的每公斤4元左右上涨到8元左右,基本上翻番。更有甚者,一些礼品级大米已经可达每公斤上一两百元,从田头到柜台如此大的差别,一是由于国内流通成本过高,运输费用居高不下,店面租金快速上升;二是掌握着从粮食收购、加工到销售全环节的中间商利用垄断牟取暴利。
所以,粮食价格应该涨,同时更应该理
顺生产到销售的利润链,把中间环节的巨大利润还到农民手中。这样,农民才有积极性,粮食才能稳定,农资行业也就会健康发展了。 (胡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3-08/33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