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晓枫)进入“十二五”以来,中国磷资源开发呈现出新特征:一是开采总量可满足加工业需求,截至2011年底,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磷矿石8122.3万吨,同比增长33.2%,可满足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对优质磷矿石的需求;二是科技进步成果丰硕,基本解决了中低品位磷矿的利用技术问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明显,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这是记者从“磷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论坛”上了解到的信息。
磷是不可再生矿产资源之一,80%用于生产磷肥。据中国化学矿业协会专家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磷资源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原因是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加,技术进步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较低。在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以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磷资源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刻不容缓。
当前制约磷资源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主要因素:一是动力不足,意识较为薄弱,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从行业层面来讲,对科技创新的整体规划和有效推进力度不大,舆论引导还需进一步加强;从企业层面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缺乏创新创业的原始冲动,认为搞自主创新就是依赖引进、模仿。二是环境不优,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政府各项新的政策措施对调结构转方式支持的力度偏小。三是能力不够,调结构转方式原动力小,主要是资本阻碍了调结构转方式的冲动。在微利时代的今天,企业家更愿意投身资金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同时,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影响了企业革新技术积极性。
专家指出,中国磷资源富矿资源少,磷资源“丰而不富”,磷矿质量较差,平均品位在17%左右;胶磷矿多,采选难度大,70%以上为中低品位的胶磷矿,为开发利用磷资源带来不小的难度。专家急切呼吁,要加大对磷资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调结构转方式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多个文件和政策,但这些政策间有交叉、有重合,需要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和完善,形成具有针对性和突破意义的政策体系,加速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积聚。
此外还要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建立评价机制,加大奖励扶持力度,整合专项资金。积极实施财政、税收等政策杠杆,对调结构转方式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返还奖励,切实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建议加快融资平台建设,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重视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让调结构转方式的开拓型企业获得更多机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6-26/33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