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声再次四起,危机、话语权、钾肥垄断……一切可能想到的台词重新折腾一遍。这也让中国的钾肥贸易商们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当时中国刚刚与加拿大签订合同,但与俄罗斯的钾肥合同谈判还在进行中。2010年10月21日,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已与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 Corp)及另外两家加拿大钾肥生产商签署协议,将在2011、2012、2013这3个年度分别从后者购买共100万吨、105万吨、110万吨钾肥,总量不低于我国海外钾肥进口量33.33%的份额。11月中化澳门公司与约旦钾肥公司APC续签2011~2013年钾肥供销代理合同,总计180万吨。两份合约的续签将对中国未来三年的钾肥供应提供保证,也给“两钾”合并对中国钾肥市场的影响作出了侧面的回应。
需求下限谈判简单
今年1月12日,中化、中农与俄罗斯钾肥生产商BPC签订了2011年进口氯化钾合同,总量100万吨,同比上涨50美元/吨,到岸价(CFR)400美元/吨,并且定价机制由过去的一年一次改为半年一次。钾肥谈判是每年化肥行业必谈的话题,因为这不仅决定着国内农户的种植成本,更决定着复合肥企业的生产规划和市场能否平稳过渡。对比最近几年的钾肥不难发现,中国钾肥谈判的话语权正在提高,谈判的进程也比先前更有效率。从2005年起商务部建立了“政府指导、商协会协调、企业联合对外”的钾肥价格进口联合谈判,虽然中途价格阶梯式上涨,但相比东南亚、印度、巴西等地区,国内进口钾肥价格仍具有明显优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01年到2010年中国共生产钾肥2390.47万吨(折纯下同),进口3771.06万吨,消费5255万吨(如果粗略折算复合肥中钾肥,总量约为7500万吨)。2010年中国钾肥的进口均价每吨351美元,比2001年高234美元,但与2008年相比已经下降200美元。就拿与BPC今年的谈判来说,定价机制由过去的一年一次,改为半年一次,也就是说下半年的价格可以升,也可以降,这由市场供需决定,充分说明了钾肥市场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中国的钾肥自给提高,增加了很多谈判筹码。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有规模以上资源型钾肥企业25家,加工型钾肥企业140家。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经形成的资源性钾肥生产能力约669万吨氯化钾,加工型钾盐(肥)生产能力近200万吨食物,中国已经成为第四大钾盐生产国。1月27日盐湖钾肥宣布,其控股子公司青海盐湖发展有限公司将新建100万吨钾肥产能装置,总投资额约25亿元,建设期约18个月。而由于盐湖系两公司吸收合并已获证监会批准,上述事项已经盐湖钾肥和盐湖集团各自董事会的通过。合并后盐湖钾肥现有氯化钾产能约为230万吨/年,新建100万吨项目投产后,公司氯化钾产能将达330万。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钾肥企业正在为“满足需求下限”的目标做准备。
据了解,中国钾肥行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确定了国产、进口和海外拓展三大战略思路,并且规划中提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自产钾肥可基本满足国内钾肥需求的下限水平。2010年工信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企业负责人向政府提出建议,能否制定类似于氮肥和磷肥一样的国家淡储政策,淡季时储备钾肥,钾肥价格上涨时抛出储备平抑市场价格。如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随着中国钾肥供需格局的改变,国内外钾肥市场将实现联动,钾肥的进口谈判将会变得愈加简单。
专题写作本报记者张四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03-18/29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