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钾肥市场用一个“炒”字形容最为形象,自2009年之后国内外钾肥市场恢复逐步回暖,2010年更是暖上加暖。但这种暖并没有让市场更加平静,而是酝酿着一场新的疯狂。
并购风波玄机四伏
8月18日,正当中国农民收购完第一季粮食、刚刚播下第二季的时候,国际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向加拿大钾肥发出价值39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一时间风浪四起。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各路钾肥英雄和专家竞相登场,诉说着钾肥这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一旦被垄断的种种后果。但是,冷静地分析一下说话人,生产者、贸易商、投资商、进口商、证券分析师……咦?中国的农业科学家到哪里去了?中国的农户跑哪里去了?回顾2010年可以说,中国钾肥市场相对平淡,而国际钾肥市场异常火热,这不免会让中国钾肥市场的投资商感觉伤神,也许是为了引起注意,也许是重拾市场地位,一场钾肥的“炒作大战”在8月份疯狂上演。3个月后,加拿大政府明确表示不同意必和必拓的收购,与此同时必和必拓宣布放弃。
这让我们无不记住,有时钾肥市场也是一场虚惊。当时一位专门研究农业钾肥需求的专家告诉记者,必和必拓无论收购加拿大钾肥成功与否对中国都不会有影响,原因有三:首先钾肥的弱周期性,如果垄断价格过高,中国农民就会减少用量,巴西农场主也会减少用量,2008年和2009年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中国钾肥的产量基本能够满足现有需求,中国的钾肥进口量在200万吨的时候,照样实现了农业丰产,因为中国的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项目都在提高钾肥的使用效率;最后,中国的钾肥自给率正在不断提高,国外项目也不断展开,边贸钾肥也在积极进入主流市场,三种渠道为保证中国钾肥需求提供了种种机会。后来证明这是比较清醒的市场声音,有专家用一句话调侃说:在中国钢铁是不会循环利用的,但钾肥可以。
其实在2010年1月份,中国钾肥谈判小组与白俄罗斯钾肥公司(BPC)签订2010年度100万吨到岸价为350美元/吨钾肥海运销售合同之后,就已经决定了上半年钾肥市场的平淡,原因在于国内还有大量的钾肥“闺中待嫁”。随着,国内外农业生产陆续展开,钾肥需求开始回暖,中国的复合肥生产商最大的感受就是今年的钾肥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麻烦,钾肥第一位置通过复合肥涌向农业市场。据农业部门估算,今年国内钾肥消费量已经恢复至800万吨(折纯)。恢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钾肥价格便宜了,农户用得起。第二个是复合肥生产商觉得钾肥比较稳定,不会引起复合肥价格大幅波动。第三个原因是今年粮食、水果、蔬菜价格均出现上涨,农户积极性大幅提高。
钾肥巨头不想寂寞
众所周知,世界钾矿资源主要集中在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地区,以色列、中国主要为钾卤水形成的液体钾矿,而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消费钾肥。资源集中和消费分散促生了世界钾肥巨头以需定产、利润最大化的战略。如果钾肥供应充足、市场平淡,那么钾肥未来将何去何从?也许正因为如此,2010年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乌拉尔钾肥以及加拿大钾肥等几大巨头纷纷向加拿大、俄罗斯、巴西、阿根廷进发,一些延迟项目被重新开工,一些出现事故的矿井也纷纷被整合,世界钾肥开工率恢复到新的水平。国际肥料工业协会的年终报告显示,拉美、北美、东南亚、西欧地区钾肥需求恢复提高了全球钾肥供应的预期,IFA估计2010年全球钾肥装置开工率为73%,供应量同比增长58%,达到5020万吨氯化钾,消费量达到5200万吨。
那么,钾肥市场是不是可以平静一会儿了呢?就在2010年12月初,“乌西”并购消息再次触动市场神经。俄罗斯最大钾肥生产商乌拉尔钾肥公司 (OAO Uralkali)12月20日宣布,同意以8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竞争对手西利维尼特(Silvinit)钾肥公司约20%的普通股,其余通过增发新股来交换后者的剩余普通股和优先股,经过这起反向收购交易后,西利维尼特将被UralKali完全吞并。有预测称,合并后其产量将占到全球钾肥总产量的17%,达到860万吨氯化钾,从而成为仅次于加拿大钾肥公司的全球第二大钾肥生产商。
“炒”声再次四起,危机、话语权、钾肥垄断……一切可能想到的台词重新折腾一遍。这也让中国的钾肥贸易商们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当时中国刚刚与加拿大签订合同,但与俄罗斯的钾肥合同谈判还在进行中。2010年10月21日,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已与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 Corp)及另外两家加拿大钾肥生产商签署协议,将在2011、2012、2013这3个年度分别从后者购买共100万吨、105万吨、110万吨钾肥,总量不低于我国海外钾肥进口量33.33%的份额。11月中化澳门公司与约旦钾肥公司APC续签2011~2013年钾肥供销代理合同,总计180万吨。两份合约的续签将对中国未来三年的钾肥供应提供保证,也给“两钾”合并对中国钾肥市场的影响作出了侧面的回应。
需求下限谈判简单
今年1月12日,中化、中农与俄罗斯钾肥生产商BPC签订了2011年进口氯化钾合同,总量100万吨,同比上涨50美元/吨,到岸价(CFR)400美元/吨,并且定价机制由过去的一年一次改为半年一次。钾肥谈判是每年化肥行业必谈的话题,因为这不仅决定着国内农户的种植成本,更决定着复合肥企业的生产规划和市场能否平稳过渡。对比最近几年的钾肥不难发现,中国钾肥谈判的话语权正在提高,谈判的进程也比先前更有效率。从2005年起商务部建立了“政府指导、商协会协调、企业联合对外”的钾肥价格进口联合谈判,虽然中途价格阶梯式上涨,但相比东南亚、印度、巴西等地区,国内进口钾肥价格仍具有明显优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01年到2010年中国共生产钾肥2390.47万吨(折纯下同),进口3771.06万吨,消费5255万吨(如果粗略折算复合肥中钾肥,总量约为7500万吨)。2010年中国钾肥的进口均价每吨351美元,比2001年高234美元,但与2008年相比已经下降200美元。就拿与BPC今年的谈判来说,定价机制由过去的一年一次,改为半年一次,也就是说下半年的价格可以升,也可以降,这由市场供需决定,充分说明了钾肥市场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中国的钾肥自给提高,增加了很多谈判筹码。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有规模以上资源型钾肥企业25家,加工型钾肥企业140家。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经形成的资源性钾肥生产能力约669万吨氯化钾,加工型钾盐(肥)生产能力近200万吨食物,中国已经成为第四大钾盐生产国。1月27日盐湖钾肥宣布,其控股子公司青海盐湖发展有限公司将新建100万吨钾肥产能装置,总投资额约25亿元,建设期约18个月。而由于盐湖系两公司吸收合并已获证监会批准,上述事项已经盐湖钾肥和盐湖集团各自董事会的通过。合并后盐湖钾肥现有氯化钾产能约为230万吨/年,新建100万吨项目投产后,公司氯化钾产能将达330万。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钾肥企业正在为“满足需求下限”的目标做准备。
据了解,中国钾肥行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确定了国产、进口和海外拓展三大战略思路,并且规划中提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自产钾肥可基本满足国内钾肥需求的下限水平。2010年工信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企业负责人向政府提出建议,能否制定类似于氮肥和磷肥一样的国家淡储政策,淡季时储备钾肥,钾肥价格上涨时抛出储备平抑市场价格。如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随着中国钾肥供需格局的改变,国内外钾肥市场将实现联动,钾肥的进口谈判将会变得愈加简单。
专题写作本报记者张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