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龚洁
近年来,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化学肥料使用不当等问题,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地力下降。那么,当前土壤情况怎样?如何改善?本报记者在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小组讨论间隙,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委员。
《农资导报》:中国土壤的实际情况怎样?现阶段的土壤现状会不会对农业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黄鸿翔:中国土壤首先是人均数量不多,其次是质量存在一定问题。质量不高的原因,我认为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受自然基础条件制约,垦植指数过高;二是耕地利用历史长,必然造成部分地区耕地的地力水平下降和损耗。我曾经对比过中国和欧洲的相同土壤,我们的地力水平不到欧洲的一半。不过,情况最严重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正在不断提高,氮和磷的含量大幅增加。但从全局来看,还不是十分乐观。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农田基本建设?因为现在的耕地数量是18.2亿亩,保住这个数量对解决现在人口的吃饭问题难度不大。但是,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预计将达到15亿,按照现在的标准需要12600亿斤粮食。如果按95%的粮食自给率来计算,需要12000亿斤的粮食产量,与现在的产量相比还差1000多亿斤。我们的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1万亿斤出头的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我认为很难。
《农资导报》:能否借助一些外在手段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如施用化肥?
黄鸿翔:有这么一组数据,我们用世界上8%的耕地、33%的化肥,生产了世界20%的粮食。可见,现在化肥用量已到了上限,不能再多了。如果化肥用量再增加,增产的效果有限。化肥在用量低的时候,所起到的增产效率很高,以现在已经很高的用量来看,增产效果就很有限了。此外,目前的化肥用量已使环境承受不住了,再次大幅提高化肥利用率还有一定难度。长期以来,我们的战略就是高投入高产出,曾经有人提出,能不能减少一半以上的化肥用量,我觉得,以现阶段中国的国情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从短期来看,化肥用量应该会维持现在的水平。下一步要做的是扩大有机肥的比例,用有机养分来取代一部分化肥养分。近年来我们有机肥的养分比例越来越低,难以通过耕地质量的提高来弥补耕地数量的不足。
《农资导报》:您认为化肥用量偏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黄鸿翔:对于肥料战略,我是这么设想的:现在土壤养分中80%依靠化肥,有机肥只占20%,这个比例不合理。我们的化肥利用率低,也存在有机无机养分不配合的问题,如果提高有机肥的比重,化肥的利用率也会相应提高。
那么,现在有机肥的比例能否提高呢?其实现在发展有机肥的条件非常优越,因为畜牧业在发展,农业产量提高产生的秸秆一年比一年多,畜禽粪便一年比一年多,多到现在都成了重大的污染源。农业废弃物利用得好就是资源,不利用就是污染。我曾做过计算,如果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利用率能够达到三分之二的话,它的养分量就接近现在使用化肥的总养分含量。因此,合理施肥最重要的是要增加有机肥的用量。
《农资导报》:有机肥优点众多,为什么农民更愿意使用化肥,是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黄鸿翔: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最重要的区别是,传统农业是一家一户独立完成全部农业生产,然后自给自足;而现代农业,必须通过社会化服务,大家共同完成种植,产品也是大部分提供市场。但目前国内的服务体系很不健全,秸秆还田很难操作,要完成秸秆还田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农技服务体系。此外,对于施有机肥,我们的政策保障力度还不够,造成了有机肥发展比较困难。现在氮肥、磷肥的生产能力足够,唯独钾肥还有缺口,虽然青海、新疆在大力开采,也有专家想利用富钾的岩石生产钾肥,但有一点大家都忽视了,中国每年生产出的秸秆中含有的钾,比我们每年钾肥的总用量还要多。秸秆本身是富钾的,如果能充分利用秸秆,一定能创造非常大的经济效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03-11/32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