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是脲甲醛的缩写。由尿素和甲醛缩合而成,全氮含量38%。IBDU是异丁叉二脲的缩写。由异丁烯(液体)和尿素反应形成单一的低聚物。DMPP是新型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的缩写。HQ是土壤脲酶抑制剂氢醌的缩写。SCU是硫包衣尿素的缩写。
□本报记者张四代编者按
从2008年开始,全国农技中心协同部分国内知名的缓控释肥企业,在5省共进行44项示范,涉及水稻、玉米、花生3种作物,直接示范面积1000亩。2009年进一步加大了示范推广力度。缓控释肥料市场近两年的悄然兴起,承担起了兼顾环境安全、粮食安全与节能减排的重任,它受到了政府、科学家、企业和经销商的关注。如果说,碳酸氢铵、尿素、磷酸铵、复合肥与BB肥是中国化肥产品的前四代代表性产品,那么缓控释肥很可能成为中国化肥市场发展进程中的第五代产品。缓控释肥料能否成为新时期化肥企业的一把利刃?我们能否与欧美国家齐驱并进?在辽宁沈阳第十一届全国肥料双交会上,有关缓控释肥料发展与应用的论坛,将这些话题一一推向讨论平台,引起了参会者的共鸣。
发展方向:中国特色
当中国第一袋碳酸氢铵下线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化肥产业发展得如此壮大,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人们更不想到,在尿素、磷酸二铵、复合肥、BB肥、叶面肥如火如荼地发展的时候,缓控释肥料会如此快速地进入中国,施入普通老百姓的田块中。
从20世纪30年代的引进,到20世纪70年代末初步研制,再到2004年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中国缓控释肥料的稳步发展让人喜悦。这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要发展缓控释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家康深有体会,他说,中国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当然值得自豪,但我们消费了世界35%的化肥,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中国是以牺牲资源、能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的,如果还是按以往的模式,单纯依靠化肥数量的增加来满足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最终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亟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现有农产品进行技术升级、更新换代,提高化肥利用率。老专家说出了环境安全和粮食安全推动着缓控释肥料发展的道理。
从普通化肥到缓控释肥,从高端园艺作物到普通大田作物,从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缓控释肥》行业标准 (标准号:HG/T 3931-2007)到2009年9月1日实施的《缓释肥料》国家标准(标准号:GB/T 23348-2009),中国缓控释肥正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混沌中走出。当前中国化肥行业正处在不断调整的时期,而国家所倡导的“环保高效、增产增收、节能减排”目标又在推动着企业向创新方向走。中国企业、科学家和政府如何把握缓控释肥的未来?李家康研究员的回答意义深远:“发展缓控释肥要走自己的路子!”他指出,中国开发缓控释肥料的应用目标应定位在大田作物,否则对抑制化肥快速增长的作用和意义不大。应用于大田作物,能否快速推广,必须是企业、经销商、农民认可,都有利可图。因此,缓控释肥发展的关键是肥料价位合理和增效、节肥、省工效果显著。
他强调,企业若想发展好缓控释肥料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以开发廉价高效缓控释氮肥或氮钾肥(南方)为主。根据田间试验,施用缓控释肥可以节肥20%~30%,按照这一结果,施用控释肥的单位养分成本增加率应控制在35%以内。因此,企业既要开发满足国内需求、价格低廉的缓控释肥,又要开发一些氮、磷、钾全包膜缓控释肥,供高端作物施用或用于出口。第二,田间应用要以控释氮肥(或氮钾)与常规复合肥掺混型BB肥为主。这不仅符合作物需要,并可大大降低肥料生产和使用成本。第三,开发缓控释BB肥除了考虑缓控释肥掺混比例外,可能更重要的是肥料中氮、磷、钾养分的合理配比,应提倡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相结合。两者结合,反过来也有助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落到实处———通过一次性施肥得以实现。第四,加强生产工艺和农艺研究。在工艺上,力求做到高性能低成本,如膜材料的筛选优化、减少膜材料的用量、降低能耗。肥料生产企业在工艺上还要有应对包膜材料市场变化的能力,即应研发多种包膜技术与工艺。在农艺上,摸清和提出缓控释肥料的高效施用条件和技术,如不同区域(气候带)田间条件下的养分释放规律和特点,不同区域、不同土壤肥力、不同作物上缓控释肥的适宜掺混比例等。根据李家康研究员近年试验研究得到的初步结果,施用缓控释肥要取得高效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施用方法,其增产效果存在很大差异。“良种要良法,良肥也要有科学的施用方法,对此,目前国内研究还相当薄弱,亟须加强研究。”开发缓控释BB肥(掺混肥)比较符合中国国情,有望在大田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11-13/31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