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全球掀海外屯田潮 日本海外农田面积三倍于国内




  实际上,“海外屯田”只是一种跨国投资,其行为商业化程度高,政府介入的力度较小。相对于被投资国的小生产者,跨国资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比如跨国公司在丰收时可能会打压价格、廉价收购,而小生产者的利益可能因此受到损害。目前,许多农业小生产者靠组成联合团体来维权。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李国祥研究员表示:“理论上,通过国际投资,有利于将土地资源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是,大资本可能掠夺资源,侵害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大资本要进入农业,特别是海外资本进入国内农业,都可能带来实际的损害。这就是理论上的双赢,实际上是受到损害利益的农民竭力反对的主要原因。”

  问题2 双方都有难处,具体怎样?

  那么,既然实践起来麻烦多多,那“海外屯田”的具体操作难点在哪里?有没有可能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参与的一种潮流?

  从被投资国的角度来讲,在大部分国家,土地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政治上极度敏感。想到外国人有可能拥有这块土地,在这里种粮食并运回他们自己的国家,人们总会有些警醒,生怕这对于当地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而从投资国的角度讲,跨国农业投资本身就存在不小的风险。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孙东升研究员说,企业要追求个体利益,而农业投资周期长,自然风险大,收益率不稳定。如果政府给予企业太多补贴,则涉嫌不公平竞争,如果补贴太少,又不足以维持企业运转。

  因此,虽然“海外屯田”不乏一试,而且也有成功案例,但是短期内成为潮流则很难。社科院李国祥研究员认为,“海外屯田”很难成为一种潮流,其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都很高。

  此外,目前有关农业自由国际贸易和自由国际投资的多边协议难以形成,一旦双方产生纠纷,缺乏一个多边认可的规则和约束,谈判和解决问题成本高,这也从另一方面限制了农业的海外投资。

  问题3 “海外屯田”有没有秘诀?

  不过,多年从事非洲农业问题研究的伦敦“海外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蒂夫·维金斯却提出了几个“海外屯田”的秘诀,按照这几个要素进行,成功的几率就要大得多。

  首先,以大部分非洲国家为例,大部分土地为小农掌握,每公顷的产量也非常低。因此,不要试图直接拥有土地,或是派遣本国劳动者来耕种。最好和非洲的小农们签订合同,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土地。

  其次,确保农民们得到改良的种子、肥料、农药,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技术。

  另外,外国投资者最好投入资金修建道路和基础设施,将农场与港口连接起来,为农民们提供信贷资金购买生产资料。

  外国投资者切忌试图直接控制农民们的土地,这将带来很大的政治风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粮食 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