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全球掀海外屯田潮 日本海外农田面积三倍于国内

网友投稿  2009-04-27  互联网

  一边是地广人稀,土地撂荒,无人耕种;一边是耕地紧张,产能有限,手里无粮。在此姑且不讨论粮食危机背后的复杂成因,不讨论世界粮食短缺到底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对于一国而言,确保本国粮食安全已日益成为维护国家稳定及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全球粮食危机的大背景下,不少国内耕地少,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在政府的支持下,“海外屯田”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

  所谓海外屯田,就是一国向另一国购买或租用土地,“通过派遣常驻工作人员”进行农业生产,产出农产品用于供应土地种植国的国内需求。

  求人不如求己,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来说,“海外屯田”无疑是确保本国粮食安全的最佳之道。

  然而,“海外屯田”是某个国家从本国利益角度出发采取的措施,虽然客观上起到了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优化的效果,但从全球角度来说,各国从确保本国粮食安全出发的“海外屯田”,会否成为全球粮食危机的一剂解决良方?

  近年来,随着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相信,在一个贸易限制颇多、粮价预期高企的时代,继续依赖从其他国家进口粮食不仅是危险的,也是目光短浅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海外屯田的行列。

  日本 海外农田面积三倍于国内

  谈到海外屯田,日本可能算是“鼻祖”。早在1899年,一家由日本官方资助的公司就向秘鲁派出了农场工人,这是日本有组织地在拉美海外“圈地”的开始。

  由于人口增加、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降低,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从上世纪60年代的79%下降到了目前的39%。粮食安全问题日益迫切,这成为了今天日本掀起新一轮海外屯田浪潮的主要原因。

  2007年底,日本三井公司在巴西购买了10万公顷农田以种植大豆,仅这一协议涉及的耕地面积就相当于日本本土可耕种农田面积的2%。

  根据非政府组织GRAIN在2008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日本的食品企业于2006到2008年间在巴西、非洲和中亚等地租用和购买了大量农田以种植有机作物。日本目前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3倍的海外农田。

  海湾国家 “屯田”足迹遍全球

  而在新一轮的海外屯田大潮中,脚步迈得最快、投入最多的非海湾国家莫属。过去一直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沙特、巴林、科威特、卡塔尔、阿曼、约旦和阿联酋等国家在2007年到 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痛定思痛,组成了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携手在海外寻找屯田机会。他们在老挝、印尼、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亚和欧洲的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俄罗斯和土耳其都达成或正在磋商租地、购地协议。在非洲的苏丹和乌干达,也留下了海湾国家屯田的足迹。

  印度 修改法律支持“海外屯田”

  在日美和海湾国家加快海外屯田步伐的同时,另外一些国家也不甘落后。

  2008年,印度的15家企业在印度国家贸易公司的牵头下,开始在巴拉圭、乌拉圭和巴西等国展开租用农田的谈判。印度企业还在缅甸、印尼等国购买了经济作物庄园。他们下一步考虑的屯田目的地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了支持印度企业海外屯田,印度还对相关的法律进行了修改,印度储备银行目前也考虑放松对这些海外屯田企业的贷款限制。

  美国 为廉价劳动力“向外走”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企业和农民个人也开始大量寻求海外的可耕种农田,尤其是在南美。不过,美国企业海外屯田的动机与沙特、日本等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有所不同。美国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但是近年来,美国移民政策的限制导致美国农业劳动力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邻近的拉美国家就以其土地肥沃、廉价劳动力充足和地理位置靠近美国等优势成为了美国农业企业向海外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一些大型的美国农业企业如阿彻·丹尼尔中部公司和邦吉公司等,过去十余年来一直在诸如巴西等南美国家投资农业。而生产规模较小的美国农民个人来到墨西哥种田的历史就更悠久了。最近2年来,许多美国农业企业把墨西哥变成了他们海外扩张农业的热土。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企业在墨西哥的三个省份种植了超过1.7万公顷农田,雇佣了1.1万人。美国对墨西哥农业的投资自2000年到2008年翻了7番,达到了6000万美元。

  巴基斯坦 百万亩土地虚位以待

  4月21日巴基斯坦负责投资的部长瓦克尔·卡南透露,该国计划出租或者出售100万亩的土地给外国,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不过这些土地将只提供给那些农产品的进口国使用。”

  卡南似乎有意在“做广告”,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这些土地质量上乘,有4条河流围绕,土壤肥沃,适合各种作物生长,巴基斯坦政府甚至还出台了各种刺激措施,鼓励外国前来购买或者租用。

  “各种手续完全合法,就算政府更迭,他们也不会受影响。我的部门还会确保投资者从国外运进灌溉用的机器设备顺利通关,并免收关税和其他各种税收。”

  最特别的是,这位部长称,巴基斯坦为了制造吸引投资者的友好气氛,决定派遣一支特殊的安全部队驻守在这片土地附近。“这支部队将有10万人,为当地的外国拥有者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不过驻军的费用或许要外国人负担了。

  2008年,埃及出现了粮食骚乱,埃及政府当时正在与乌干达协商,准备租用乌干达84万公顷的农田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但讽刺的是,就在同一时间,埃及南部克纳地区的农民正在想要从日本企业手中收回他们的1600公顷农田。许多国家都面临类似的两难情况,当他们在海外寻找农田时,他们本国的农田却被外国企业买走或租走了。

  ■ 链接

  金融机构染指“屯田”


  从全球范围来看,农田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消失。据估计,由于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经济和工业发展,全球每年有大约2000万公顷农田消失。

  看到了农田资源的稀缺性,一些金融企业也使用来自各国政府的金融危机救援资金加入到海外屯田的行列。

  例如,摩根士丹利公司2008年在乌克兰购买了4万公顷农田,而英国投资公司Landkom也在乌克兰买下了10万公顷农田。2家瑞士投资企业黑土农垦公司和阿尔帕科农业公司2008年也在俄罗斯分别购买了33.1万公顷和12.8万公顷农田。许多食品和金融企业在投资海外农田的时候,也派去了他们自己的农业技术人员和设备。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马晶

  “海外屯田”知易行难

  韩国、日本、沙特、科威特……这些国内土地资源有限、难以自主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纷纷将眼光投向遥远的异国他乡,到海外购买或租赁土地,满足本国或其他市场的需求。

  而被投资国,诸如缅甸、泰国、俄罗斯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大都拥有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其中许多欠发达国家正好借机改善落后的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

  但是,“海外屯田”这桩貌似两厢情愿、各取所需的生意却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争议。

  比如,在刚刚举行的八国集团农业部长峰会上,国际农业生产者联合会的副主席高芬批评说,富国的“海外屯田”将演变成第二代殖民主义,即“掠夺资源,让穷国更穷”。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主席那瓦兹则针锋相对地回应道:“世界迫切需要私人资本投入到穷国的农业开发项目中。否则,2050年世界人口达到90亿时,联合国将难以保证世界粮食安全。 ”

  那么,“海外屯田”是否具有可控的操作性和广泛的推广性,能够成为应对世界粮食危机的“灵丹妙药”呢?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是否也有进行“海外屯田”的必要呢?

  问题1 理论上双赢,实际如何?

  “海外屯田”,这个看似新鲜的做法,实际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从理论上说———一方有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金钱,但是缺少土地和人力;另一方有大量闲置的土地和人力,却缺少技术和投资———这种“双赢”的局面仿佛是注定的。但是,理论虽好,实践起来却不那么完美,总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整个投资以失败告终。

  比如过去六十年来,也有一些外国企业试图在非洲大规模地开垦土地,为小农提供高级的农业技术。这些投入的效果很复杂,在许多案例中,外国公司因土地所有权纠纷、雇佣劳工状况以及高昂的运作费用而破产。

  另外,一家美国公司曾在印度一个不发达的地区搞农业投资,该地区水资源匮乏,大公司的农业项目大量耗费当地水资源,乃至地下水几乎被抽干,当地人无水可吃,因此受到印度农民的强烈抗议。这种“只收获不投资”的“海外屯田”案例,也不在少数。

  实际上,“海外屯田”只是一种跨国投资,其行为商业化程度高,政府介入的力度较小。相对于被投资国的小生产者,跨国资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比如跨国公司在丰收时可能会打压价格、廉价收购,而小生产者的利益可能因此受到损害。目前,许多农业小生产者靠组成联合团体来维权。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李国祥研究员表示:“理论上,通过国际投资,有利于将土地资源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是,大资本可能掠夺资源,侵害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大资本要进入农业,特别是海外资本进入国内农业,都可能带来实际的损害。这就是理论上的双赢,实际上是受到损害利益的农民竭力反对的主要原因。”

  问题2 双方都有难处,具体怎样?

  那么,既然实践起来麻烦多多,那“海外屯田”的具体操作难点在哪里?有没有可能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参与的一种潮流?

  从被投资国的角度来讲,在大部分国家,土地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政治上极度敏感。想到外国人有可能拥有这块土地,在这里种粮食并运回他们自己的国家,人们总会有些警醒,生怕这对于当地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而从投资国的角度讲,跨国农业投资本身就存在不小的风险。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孙东升研究员说,企业要追求个体利益,而农业投资周期长,自然风险大,收益率不稳定。如果政府给予企业太多补贴,则涉嫌不公平竞争,如果补贴太少,又不足以维持企业运转。

  因此,虽然“海外屯田”不乏一试,而且也有成功案例,但是短期内成为潮流则很难。社科院李国祥研究员认为,“海外屯田”很难成为一种潮流,其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都很高。

  此外,目前有关农业自由国际贸易和自由国际投资的多边协议难以形成,一旦双方产生纠纷,缺乏一个多边认可的规则和约束,谈判和解决问题成本高,这也从另一方面限制了农业的海外投资。

  问题3 “海外屯田”有没有秘诀?

  不过,多年从事非洲农业问题研究的伦敦“海外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蒂夫·维金斯却提出了几个“海外屯田”的秘诀,按照这几个要素进行,成功的几率就要大得多。

  首先,以大部分非洲国家为例,大部分土地为小农掌握,每公顷的产量也非常低。因此,不要试图直接拥有土地,或是派遣本国劳动者来耕种。最好和非洲的小农们签订合同,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土地。

  其次,确保农民们得到改良的种子、肥料、农药,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技术。

  另外,外国投资者最好投入资金修建道路和基础设施,将农场与港口连接起来,为农民们提供信贷资金购买生产资料。

  外国投资者切忌试图直接控制农民们的土地,这将带来很大的政治风险。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4-27/6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