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公共植保应该成为防治主体


□杨小红

近几年,为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农业部组织各地充分利用各级财政的应急防治资金,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已建成8万个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但是,相对于病虫害发生面积,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

有关专家表示,加强病虫防控,减少病虫害损失,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力巨大,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病虫害防控的项目和资金远远不够,面对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不断加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公共植保应再上一个台阶,把病虫害防治纳入到政府的公共、公益行为中来。

目前病虫害防控仍以农户分散防治为主,部分地方存在技术不到位、错过防治时期、用药不对路等问题。同时还影响了对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生物灾害协同作战的统一行动能力,防治效果甚微;也不利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控技术的推广。

植物保护行业的技术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全局性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植物保护的公益性质缺乏法律保护。植物保护的对象、行为和结果都具有社会公益的性质,应当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但目前缺乏相应的法律监管依据。

二是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欠账太多。农业生物灾害的预测预报与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同样重要,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甚至更频繁、更广泛,但其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却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据统计,浙江全省专职植物病虫测报员目前仅剩186人,每县平均不到2人。在乡(镇)村植保网络早已残缺不全的形势下,直接影响到病虫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控决策的科学性。

三是生物灾害防控手段单一。由于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持续大发生,防控措施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农药减量增效的任务十分艰巨。

专家建议,今后应积极发展专业化防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大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法规标准,强化预警与防控手段;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形成省、市、县、乡、村信息及时沟通的病虫监测网络。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实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预测 粮食 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