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刘院士的创意思路


□傅宁

化肥流失是一个特让人类尴尬的事情。白白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生产出来的精华大半都跑了。跑了就跑了吧,还助纣为虐,让那些人类为之头疼的东西茁壮成长,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就等于是人类在千辛万苦地给自己制造麻烦。为了对付化肥流失,各路科研人员想出了许多办法,却终不见大局好转。估计不是因为办法的操作技术过于高深,一般人实难掌握,就是办法的实施过程牵涉面过于复杂,一般人实难掌控。

刘院士的思路确有新意和创意。

第一,此计的原理通俗易懂,令人信服。刘院士阐述的“理论基础”可总结为“胶体说”。简单说,化肥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的胶体少了。如果土壤中的胶体多起来,化肥就可以留住。明确了这个“理论基础”,下一步的行动就有了方向,各路科研人员可以沿着这一思路全力以赴继续前进,最终达到目的。

第二,此计的解决办法可行。把秸秆烧成灰直接掺进化肥中,既可增加土壤胶体,又可节省化肥的营养成分,降低生产成本,一举两得。还要再加一得:达到秸秆循环利用。烧秸秆向来是一件很让政府部门头疼的事。不让烧吧,处理起来又麻烦效果又不好,农民老大不乐意。据说农民兄弟有许多对付政府“禁烧令”的招术,一到时候就会东方不烧西方烧,蹓得政府的人满田野抓也找不见放火人。让烧吧,后患更多,除了农民兄弟没人答应。如果烧秸秆成了一件名正言顺利国利民的事业,那岂不是皆大欢喜?

第三,此计的操作过程简单。不增加管理部门、不增加多余环节、不增加农民负担,在化肥企业的某个车间就可以完成。这样的解决方案显然要比需要“统筹协调”多个部门省事得多。这应该是刘院士的思路最令人心动的地方。

当然,此计现在毕竟还是一位老科学家脑海中的“宏图”,还有许多的细节需要完善,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秸秆灰掺进化肥后能够多大程度地增加土壤的胶体?又能够多大程度地保存化肥的营养成分?这其中的科学比例应该是多少?企业的装置因此需要有多大的改进?投资上是否合算?秸秆如何运到化肥企业?让农民送还是企业自己去收……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极为科学的论证过程和实践过程。我们希望最终是一个圆满的结局:科学工作者获得极大的荣誉,农民们收获丰收的果实,祖国大地重新变得山青水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估计 全力以赴 土壤胶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