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汪自强:扎根山乡的科技“播种者”


汪自强:扎根山乡的科技“播种者”
  6月15日,汪自强又来泰顺了。这次他的任务,是和一批专家一道,调研、解决泰顺茶叶产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

  数不清这是汪自强第几次来泰顺了。11年下来,无论县领导、乡镇干部、山区百姓,一说起来自浙江大学的科技特派员、教授“老汪”,都会称呼起他的一个外号:“科技财神”。

  泰顺县科技局副局长夏克英说,汪自强是特派员中最“特殊”的,驻守泰顺时间最长,从2005年起至今,他会不间断地载上新培育的农作物种子,带上山区亟须的技术团队,奔波在科技帮扶的路上。

  与汪自强“称兄道弟”的农民说,老汪是名副其实的“科技财神”,他会施展“绿色魔法”,经他的手,无论什么品种,都会神奇地升值……

  泰顺县委书记张洪国告诉记者,“钱支援,物支援,最好来位科技特派员。”这句在泰顺山区民间流传的口头禅,正是百姓对汪自强这样的科技特派员的殷切期盼。而科技特派员们用自己实践在基层,扎根在农村的精神,为山区的脱贫致富,开启了一扇“科技之窗”。

  “11年来,他不仅给我们带新品种,还把自己当成了‘山里人’,把我们当成了自家人”

  ——百姓眼中的汪自强

  “这是台湾的紫色马铃薯,这是日本紫薯,那边是紫米稻……”指着眼前生机盎然的山地田园,仕阳镇万排社区农技师彭作生如数家珍。这块地,是汪自强带来的160多个品种的农作物试验田。

  “特别是‘板栗番薯’,不但出粉率高,而且糖分足,口感粘。”彭作生说,用它的淀粉做番薯粉丝,前年6块一斤,去年已经卖到7块4。不少村民靠这个,一亩就净赚2000多元。说着这些种子,彭作生把一堆的“赞”,送给了汪自强。

  2005年春天,在万排乡政府会议室里,彭作生第一次见到汪自强。这是一位浙大教授,刚从宁夏科技厅挂职回来。简单的见面会结束后,汪自强就攥住了彭作生的手:“走,到地里转转。”

  在上排村的稻田里,汪自强二话没说,卷起裤脚就蹚了下去。在一块地里,他抓起一把泥土揉捏,跟停下锄头的农户介绍起农家施肥的注意事项。第一趟来万排,汪自强便花了10天时间,走遍了当时万排乡的全部5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

  因为浙大有教学任务,汪自强随后回了杭州。彭作生和一些农户还心里嘀咕:“前两年就来过两任科技特派员,呆的时间都不长,这次的教授,会不会也是过客?”

  没想到,没过一个月,汪自强又来了。这次他随身带着大包小包,鼓囊囊装着最新培育的蔬菜、甘薯、水稻等种子。

  那时从杭州到万排,需要坐7个多小时的大巴。汪自强一趟又一趟带着新培育的种子进山,又带着村民的需求出山。后来,汪自强自己开车过来,后备箱、后排座全是送给农户的种子。

  “这次带来的是马铃薯种薯。”“这是在东南亚学术交流会上的新品种,可以在村里试种”……人们从最初的惊喜,渐渐变成了习以为常,“老汪”这个熟络的称谓,也开始出现在万排人的嘴里。

  “现在,村里有67个菜豆品种、30个蔬菜品种、8个水稻品种、4个甘薯品种、5个玉米品种、3个马铃薯品种……”彭作生感慨,汪自强一次一次把实验室搬到万排,他自己也俨然变成了“山里人”,而在他心里,万排人则是“自家人”。

  “我学的就是农学,田里长的东西,都跟我的专业有关。”汪自强说,在大山里,能感受百姓的淳朴,当然,也更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他就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把知识带到哪里,哪里的村民就富了”

  ——企业老板眼中的汪自强

  “突突突”,入夏后的万排茶园,采茶机打破了原有的静谧。有着几十年茶叶规模种植基础的万排,此前的夏秋茶,因人工成本高、市场价格低而不受茶农欢迎。现在,一对夫妇操作一台采茶机,一天就能有近2000斤鲜叶产量。

  把生产力解放出来的,正是“老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科技特派员 品种 茶园 茶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