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浙江白龙桥镇:薛丽萍和鄢继琼的家庭农场


 

浙江白龙桥镇:薛丽萍和鄢继琼的家庭农场

  近年来,婺城乡村掀起一股“家庭农场热”,土地流转、小规模种植、批量配送成为村民口中的热词。日前,记者采访了白龙桥镇董村薛家自然村家庭农场主薛丽萍、鄢继琼夫妇,听他们谈谈家庭农场的创业故事和经营心得。

  守着爸妈守着家,办起家庭农场

  2000年初,同在深圳打工的金华小伙儿薛丽萍和四川姑娘鄢继琼相识结婚,一起回到白龙桥老家,“想生孩子了,就想守着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在家种点菜挣钱。”鄢继琼说。之后的10余年里,夫妻俩便双双携手,办起了家庭农场。如今,夫妻俩通过土地流转在上邵村、下邵村、薛家村三处共50多亩地里铺开了自家农场的蓝图,一年挣二、三十万,在村里算得上是骄人的业绩。

  而这背后,离不开一家人的共同努力。“因为没经验,很多都不懂,大雪、大雨,还有行情变化带来的各种冲击一波接着一波,有多少次我们都想要放弃,都是熬过来的。就想着自己在家种菜,生活自由,孩子带在身边,还能照顾到家里。”

  平日里,双方父母是夫妻俩最大的帮手。“平时,我爸爸都能帮我们一起干活,这样我们身上压力也轻了很多。”薛丽萍说。近几日,鄢继琼的父亲又赶到女儿的身边,打算帮忙一起操持农场,“之前我们刚开始做,我妈妈就过来帮我看看菜地,帮忙采摘辣椒,那四、五年里帮了我不少忙。”鄢继琼说。

  近年来,伴随政府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婺城各乡镇小规模农场日渐发展成熟,如薛丽萍夫妇一般的先行者在十里八乡也呈现出一定的带头作用,“起初村里人都是小面积种植辣椒,总共还不到一百斤,我们就帮他们带到义乌去卖个好价钱。但是后来看到我们种得好,村里人就都会学着做,我们的毛竹棚、钢棚,还有其他温度、湿度控制的技术什么的,大家都会学,一个村就能富起来。”而家庭农场连片出现无形中推动了小规模的累加,成为大规模农场的分组经营,为建构地方特色农业及规模化产销对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露天种植、毛竹棚到钢棚,家庭农场也靠技术创收

  家庭农场规模虽小,劳动单位架构略显原始,却也得依靠高新技术创收。从露天种植到毛竹棚,再到现今的钢棚,薛丽萍夫妇深有体会。

  早在当年,薛丽萍带着爱人初次拜会亲友,恰逢梅雨季,在舅舅家的大棚里看到西瓜未及采摘,被雨淋后烂了一地,甚为惋惜,便想着在自家菜地里支起两个毛竹大棚,种什么好呢?得种点别家没的,好卖,夫妻俩商量着种上了杭椒,“金华人不比四川人会吃辣,这种辣椒适合油焖,一点都不辣,大家喜欢。”鄢继琼说。为对比收成,夫妻俩在附近的地里露天种植了同品种的辣椒。

  大棚种植是门实打实的技术活,温度、湿度、育苗时令都有讲究,除却买来书本和碟片学习,夫妻俩更须结合实际自主探索。“很多书本上有的设备我们都很难弄到,而且成本也太高,不适合家庭农场做。我们就用最土的办法,人走进去觉得太热或是里面雾气太大,就把大棚的门打开透透气。看辣椒叶黄就得施肥,看着叶子长势很旺就不能施,施了也光长叶不长果,得用心观察。”如此只能保障作物生存,辣椒连种植一年一季,而大棚种植的优势则在于一年两季的栽种。每年10月下旬,薛丽萍夫妇便开始了第一季育种,11月移栽入大棚过冬,来年四月下旬便可结果,直至7月下旬结束。新苗替以旧苗,赶上秋收好时令,不到两月便有收成,直至12月后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二摄氏度方才结束。

  如此一年后,试验终见分晓,“我爸爸他们种玉米,村里人种烟草,一年下来一亩地收成也就1000多元,但是我们大棚里的一亩地辣椒收成有近6000元。”薛丽萍说。此外,一亩露天种植的辣椒也因遇上梅雨烂了一地,“看着辣椒挂得满满当当,就这么没了,真是心疼。”于是,第二年,夫妻俩就把大棚加盖到了7、8个,第三年30多个,直至2008年的150个。

  由于种的不是小麦,2008年的第一场大雪没能给夫妻俩带来丰收,“毛竹棚几乎全被压坏了,损失真的很大。”在平日,毛竹棚的打理是夫妻俩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下雨下雪之类的,都要及时跑去把压在上面的雨雪除掉。”而这场雪让夫妻俩开始思忖着改造大棚,“在离我们地里不远的爱斯曼农场里,我们看到了钢棚。”至去年止,夫妻俩的农场里已建起近80个钢棚,“钢棚规模大,跟毛竹棚比起来一个顶仨。这样我们打理起来也方便,但是成本的确高,我们夫妻俩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辣椒 大棚 品种 毛竹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