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明靠着500元积蓄,年近半百才开始创业,经过他一番加工,昔日普通的农家酸菜身价剧增,挺进了国内外大市场。短短的几年时间,他自己也从一个下岗工人“变”成了拥有资产500万元的企业老总。请看——
“酸菜王”拳打脚踢创大业
如今在定南,几乎家家都有一道本地风味菜肴——朱师傅酸菜王(客家酸菜王);每当有客人来时,也会赠送“朱师傅酸菜王”给客人。昔日普通的农家酸菜摇身一变,挺进了国内外市场。小小的酸菜成了定南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说起这个,还得说说朱师傅朱建明。
为生计四处奔波
朱建明原来在定南食品厂工作,在那个以解决肚皮问题为第一大事的年代,这可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放开,食品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开始走下坡路。1991年,朱建明从食品厂下岗。为了维持生计,他做过苦工,贩过小商品,帮人开过店。1993年,他承包了原来的食品厂,叫上原来的一些老哥们做食品卖。可是由于竞争激烈,做出的食品难以打开销路,1996年,食品厂被迫关门。朱建明又一次失业了。
1997年,朱建明带着妻子来到广州,租了一间小店做烧饼卖,他决心靠自己的技术,在南国的城市创出一番事业。那几年,他和妻子起早摸黑,没日没夜地干。为了省钱,他们没有请工人。天刚蒙蒙亮就去送货,晚上一两点还在工作,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尽管如此辛苦,可是几年下来,除了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他并没有攒到钱。
年近半百激情创业
但朱建明是个有心人,他在处处留意致富的项目。在广州做烧饼卖的那几年,他一有时间就喜欢到市场上转,看能不能发现商机。还别说,真让他发现了一个情况。原来,他发现农产品市场没有酸菜卖,作为家乡开胃菜的酸菜,这里的人会不会喜欢呢?2001年,他试着从定南带了两罐共50公斤酸菜到市场上卖。没想到,成本不到20元的酸菜竟卖了200多元!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大有前途的产业,大喜过望,连忙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定南天九镇。那一年,他 49岁。
听说他要做酸菜卖,周围的人开始笑他:“朱建明脑子是不是进水了?”“老朱想钱想疯了。”朱建明没有理会这些。当时朱建明的口袋里只有500元,他向亲戚朋友借了1万元,在街上租了一间小房子,买了一些简单的设备,一个家庭小作坊酸菜厂就开张了。
做酸菜,在定南几乎家家都会,如何使自己的酸菜与众不同?朱建明费了一番工夫。他跑到各个圩镇买回酸菜来品尝,还买回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比较口感,在此基础上,他经过反复实验,加上不同的配料,终于调制出了味道鲜美的酸菜。他把自己制作的酸菜拿给大家品尝,受到一致称赞,这使他信心大增。
于是,他从农民手里收购回青菜,经过腌制,变成腌菜,然后加入自己的配方,经过加工变成酸菜。他把酸菜用袋子包装好销往广州及其他大中城市,因为他觉得只有大中城市的人才喜欢这种特产。他梦想着一炮打红的日子到来。
然而,朱建明意想中的火爆场面并没有如期出现,做出的酸菜在城市问津者寥寥无几。家里堆了大半屋子的酸菜,时间一长,开始发霉发臭,只好扔掉。那可是血汗钱呀!这时,周围的风言风语又出现了:“我早说过干不成!”“他这是拿钱打水漂!”那段时间,朱建明面对着堆积如山的酸菜发呆,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难道是自己看错了?不,他相信自己的眼光。看到全家人和自己一起天天酸菜下饭,他的心里不是滋味。
在朱建明最困难的时候,他所在的天九镇领导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在镇信用社贷了1万元周转资金,还派出工作组带着酸菜到广州等城市作市场调查。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终于弄清了原因。原来是保鲜不过关,包装粗糙,没有培育市场。针对这些情况,朱建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给自己的酸菜起了“客家酸菜王”的名称,引进了真空包装机,解决了保鲜问题;制作了精美的包装袋,作成袋装、罐装、礼品装等几种款式,经过一番包装,昔日下里巴人的酸菜变成了阳春白雪的商品。改进包装后的产品一上市,就受到顾客青睐,当年,他的家庭小作坊酸菜厂就赚了20多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9-09-30/20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