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硕的成绩 光明的未来
据统计,自1988年全市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90 万人(次),创劳务收入69.75 亿元。对经济落后的庆阳市来说,这是一个光明的未来,从四面八方将“养分”源源不断的输入到这块厚重的黄土地,滋润着它,充盈着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活力。2007年1月召开的全省劳务经济工作表彰会上,省政府授予镇原县、华池县、环县劳务工作办公室“甘肃省劳务经济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在此之前,庆阳市劳务办及所属一些县区劳务输出工作经验曾多次在省内交流推广过,并受到奖励。其中,市劳务办于1989年度、1991年、1993年度、1994年度、1999年度、2000年度、2003年度、2004年度先后被省劳动厅评为“全省劳务工作先进集体和全省劳务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及一等奖”。多年来,劳务部门的工作也在广大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中留下了很好的信誉。以农业大县宁县为例,这个县人口密集,52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土地较少的前塬地区,有些乡村人均土地一亩左右,全县50万农村劳动力中就有10.36万富余劳动力,加之县内工业基础薄弱,传统手工业不发达,第三产业因无所依托而发展受限,富余劳动力出路的矛盾日益突出。到1988年时仅平子镇,已有81个劳务队、2600多人在外务工,占劳动力总数的37%;中村乡新堡村有500多人常年在外搞劳务,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有了这些成功的先例,县上认真总结群众经验,把劳务输出作为振兴农村经济让农民富裕起来的突破口全力去抓,十几年来不松手, 取得了显著成果。到2005年,全县建立了149个劳务基地,累计输转劳务人员123 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1.2亿元,有6.1万户群众靠此脱贫。近年来这个县每年劳务输出在12万人(次)左右,收入保持在3.5亿元左右,劳务输出已成为这个县一项靠得住的经济支柱。
目前,各县区劳务输出都已走上了产业化道路。据统计,2006年劳务输转总收入达到13.9亿元,年劳务收入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2%,比1988年提高了55%。劳务输出不但脱了贫致了富,还开阔了眼界,后官寨乡佟王村李力红一家是贫困户,一家5口人,奶奶常年瘫痪在床,父亲是聋哑人,2001年李万红经区劳务办组织参加培训后垫付路费输出到上海五粮仓库消防中队工作,2003年他与一宁夏姑娘在上海喜结良缘,2004年家里用他打工挣回的2.3万元盖起了五间砖瓦房。2005年李万红之弟李满红由区劳务办输出到上海务工,在春节前还给家里寄回8000元。如今农村中,哪些盖起新瓦房、新楼房,骑上摩托车, 开上小汽车的农户,追溯其“发展史”,大多与外出打工有关。目前,庆阳市劳务协议工,在靖边、安塞等地油田长期工作的就有2900多人,月收入达到1500多元。近年来,劳务部门的职业培训,技术帮扶等措施更使一些久未脱贫的困难户受益非浅。镇原县开边三岔村农民向海银,由于缺文化少技术多年找不到活,家庭成了有名的特困户。县劳务办经对他培训后输送到深圳一家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务工,月工资2400元的收入使这个特困户很快脱贫。据统计,2006年,全市劳务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1874元的35%,单纯依靠劳务收入脱贫的就有15万户,有70%的农户,76%的贫困户依靠劳务收入,支付家庭的经济开支。除了生活,很大一部分劳务收入都用在了农业投资、民办企业和公益事业建设上。仅2006年,全市劳务收入中就有54000万元用于农业;有85800万元用于非农业,劳务输出无疑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
劳务输出同样改变着诸多城镇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命运。西峰区原电机厂下岗职工米积平,2004年经区就业局组织参加再就业培训后,安置到社区公益性岗位,从事社区治安巡逻,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接续了已断保4年的养老保险关系,解除了后顾之忧。据统计,全市2006年输转下岗职工3000人次,大大缓解了城镇就业压力。更令人欣慰的是,劳务大军在打工中锻造着自己,还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用打工中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回乡创业,迈出了人生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步,用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创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在外打工的人员有4500多人在市县区的城镇、乡村办起了个体经营门店,还有644多人回乡在市内城镇,乡村办起了各类经济实体。环县洪德乡寇河村孙明孝,外出务工学到了做木器家具的生产手艺,回到家乡办起了木活加工销售一体的工厂,实现利润270万元,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860人次,其中下岗失业人员278人次,给务工人员报销医疗费用4万多元。2006年被省政府授予“农民工明星”。原地区砖瓦厂生产工人帅忠奎,1994年下岗后,他靠外出打工学到了技术、经验。回乡后创办了—西峰前进机械厂,2005年实现产值276万元,利润60万元。几年来,先后吸收下岗失业人员23名,农村富余劳动力68人。在省电视台一次采访中,帅忠奎坦然地说:“没有外出务工的经历,没有政府扶民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2006年在全省劳务经济工作表彰大会上,帅忠奎被授予返乡创业带头人。他们的事迹,无疑是外出打工,学门技术,脱贫致富,增长见识,兴办企业,带动一方,这就是外出务工创业成就者走过的路。庆阳市劳务工回乡创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是劳务大军中的“领头雁”,正是他们造就了新时期庆阳劳务输出这个新产业,也使广大务工人员看到了希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7-11-30/2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