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四届全国村文化艺术展演和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开幕前夕
□邱明春 谭楚甲 龚其明/文 达宣/图
丰富多彩展示乡村民俗文化
吃过晚饭,再休息半个小时,住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狮牌新村的刘广秀背着水壶准时走出家门,去村里的小广场跳坝坝舞。此时,刘广秀的儿子坐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家里前不久买了几只山羊,他正学习饲养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场景在达州的农村已成常态。
吃饭、干活、打麻将,曾是农村单调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许多农民搬进了新居,物质条件有了改善,精神文化生活却极度匮乏。
如何把农民从麻将桌、牌桌上拽下来,改变农民不打麻将、不斗地主便四目相对、无言可表的窘境,让他们拥有健康的文化生活?2011年,达州市 委、市政府决定每年举办一届全国村文化艺术展演,把舞台搭在田间地头,通过歌舞、民俗、曲艺、摄影、画展、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 乡村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
打破区域限制,创新艺术形式。自2011年11月举行首届展演以来,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70个优秀村文艺节目、3950名 演职人员、400件优秀摄影作品、130件优秀版画作品、555篇公共文化和村文化建设论文、266件小品小戏作品、30家出版社600余个品种图 书、17个非遗项目、230余种特色农产品在各个主、分会场进行演出、展览、展销。
展演以村题材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的歌舞、曲艺表演等形式,配套举办座谈会、视觉艺术展览、精品图书展和电影展、农特产品展等系列活动,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单一的问题。
三届展演活动不仅节目内容具有村特色,而且有不少农民演员参与。他们“脱下戏服是农民,穿上戏服是演员,干完农活去演出”。其中,既有80多岁的藏族“卓舞”传人,也有来自贵州苗寨的小姑娘,还有扭秧歌的东北大妈。
卓舞《雅砻春潮》、花鼓灯《乡野情》、二人转《靠山调》、鼓乐《吉祥腰鼓》……时至今日,开江县骑龙乡的王文元仍能数着手指,逐一回忆第三届全 国村文艺展演首场文艺巡演上的精彩节目。“第三届展演在宝塔坝开幕,这可是我们农民自己的节日,我一早就和同村的老乡乘班车赶到现场了。”谈及当时的 盛况,王文元仍激动不已。身为乡村教师的他,至今对该市选送的清音演唱《幸福新村美如画》难以忘怀,认为这个节目语言优美、接地气,能让外乡的人们领略到 巴风蜀韵的独特魅力。
村文化建设农民成主体
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乐农民。农民,成为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大学教授文渊连续三届观看文艺展演。他在微博上留下这样的字眼——全国村文化艺术展演以文化的形态、艺术的形式,深刻反映社会主义村的 巨大变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村的新特色、新趋势;深入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示自然美和人性美的 纯朴性,民族民间交流的流畅性,区域文化的传承性,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融合性;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性、群众性和艺术的观赏性、传承性,是一幅勾勒 村、民、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
舞台处处有,歌声时时闻。以全国村文艺展演为载体,达州拉开了文化强市建设的恢宏篇章——
全国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基地核心区域项目市文化馆、大剧院、群众文化广场、田园大舞台正按照建设要求和进度有序推进。今年计 划投资1.5亿元,达州市文化馆、大剧院项目已完成土建50%,预计今年底完成土建主体;田园大舞台已基本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第四届全国村文化艺术展 演和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即将在此上演。
公共文化服务课题研究和示范创建成效明显。完成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统筹机制研究》工作,形成5万字包括39 条对策建议。稳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全国村文化艺术展演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全国村文化艺术展演平台、交流平台、人才孵化平台、文化 旅游融合平台和制度支撑体系,积极开展西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创建城市区域文化联动活动。不断深化基层文化建设创建活 动,完成全国文化先进县(达川区、大竹县)复查的相关工作,积极开展2014—2016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工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4-10-08/10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