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财富之源。土地更是农民的命根子。珍视土地一直是中国农民的传统,国家采取良种补贴、种粮直补、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土地抛荒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止。如武汉某远城区C村,全村耕地面积1116亩,但实际耕种不到800亩,耕地抛荒330多亩,达到1/3。而该村并非农地抛荒之孤例。据2011年央视报道,国土资源部调查发现,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万亩。
农村土地抛荒的五大原因
在深入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农村土地抛荒主要原因有:
一是耕种“无人”。一方面,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农村务农耕种人员呈现出“青壮打工去、妇叟留下来”的局面。如C村共有村民826人,其中外出务工青壮年达350多人(占比42.4%),如今留村的号称“386199”部队,农田因无人耕种而抛荒。另一方面,人户分离比较严重,造成人力不便耕种、无力耕种。据2010年统计,C村常住人口仅383人,占比46.4%,也就是说超过53.6%的人口不常住该村。在现有的交通、耕作和管理条件下,不常住村根本无法及时耕作和管理农田,进而造成抛荒现象。
二是耕种“无利”。农业比较效益低,“种地根本不赚钱”。因为价格机制、流通机制和农业科技应用缓慢,造成既难增产也难增收。农民种地的目的仅在于满足自身口粮,因而除耕种口粮田外,其他土地基本为抛荒或半抛荒(简单耕种、两季变一季)状态。农民没有种地的积极性。据了解,就C村讲,由于地处岗地,种棉花比种水稻用水少、抗旱能力强、收入也较高(一亩棉花收入是水稻的1.5倍左右),但“棉花从种到收有几十道工序,而今年每斤仅3-5元收购价,远低于以往的7-8元,价格实在太低”,农户既不满又无奈。
三是耕种“无钱”。一方面,农资价格高。随着物价的上涨,农资价格也“蒸蒸日上”。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组在安徽、四川等地调查发现,尽管今年春耕农资整体供应充足,但农药、化肥、种子等必备品的价格,较往年提高了20%到30%之多(中广网北京2012年2月17日消息)。原本农业比较效益就低,再加上农资价格上涨,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更加不愿种地。另一方面,农业投入大。农民种地抽水、用电、机械、人力等投入成本过高,“无钱”投入,无法耕种。
四是耕种“无力”。农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降低,农民种地无“动力”。C村去年人均收入6508元,其中打工收入占2/3,农业收入仅占1/3。因此,更多的人选择“出去打工”而不是“在家务农”。“种地完全不赚钱又辛苦。要不是为了照顾孩子上学,我早出去打工了。前几年我也一直在外打工的,因为孩子大了要上学,我才回来的。”调研中一年轻妇女告诉笔者。
五是惠农政策落实与耕地是否耕种“无关”。国家为破解“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积极性,出台了良种补贴、种粮直补等多种惠农政策,但惠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既存在套取、挤占、挪用的现象(如2012年2月26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种粮补贴补了谁》,就披露了湖北麻城种粮补贴款遭冒领的情况),也存在执行机械化、检查形式化的倾向,导致惠农补贴同农田耕种与否没有关系,出现农民“只领补贴不种地”的现象。
此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种地“靠天收”的情况还大量存在,种地风险高、收益低、劳作苦,也是农民抛荒耕地的重要原因。
破解农村土地抛荒的若干对策
为此,笔者建议各级政府:
一是要出台鼓励耕种的政策举措。按照邓小平同志农业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当前在稳定和巩固第一个飞跃的同时,要积极探索第二个飞跃,即“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保证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鼓励土地流转经营,让想种、愿种者和有种植能力的人集中连片耕种土地;鼓励对宜林、宜垦荒山、荒地进行种植复垦,减少土地闲置浪费;要将支农惠农政策的执行与农民是否耕种紧密挂钩,加强督查检查力度,确保惠农政策确实惠及农民、农村和农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4-07-28/10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