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措施,预示着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1月21日,南方日报在广东省社会主义村建设试验区(佛冈)看到,试验覆盖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一条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的村建设路径。
谈及村建设的出路,广东省村建设试验区的发起者、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行长吴德礼认为,必须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构建新型社会管理体系,以及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
推动村委会“去行政化”
具体而言,就是把村委会过去承担的大量的行政事务,全部移交给镇的派出机构——党政公共服务站,服务站的工作人员由镇政府雇佣。明确要求集体经济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发挥作用。
一轮暖阳照耀在佛冈县大田村的土地上,给冬日带来丝丝温暖。大田村的村民小组长戈国星和村民一道,仍在农地里忙碌着,把土地平整好进行流转,吸引企业进村开发。
大田村正在广东省社会主义村建设试验区(佛冈)范围内。2011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佛冈进行村建设试验。试验区选址佛冈县石角镇所辖区域的龙南片区,这里的人口有1.86万,其中农业人口1.8316万,绝大部分农户从事砂糖桔种植等农业生产。
“农村改革北有小岗,在于先吃螃蟹;村建设南有佛冈,在于寻求动力。”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这样概括佛冈的先行先试。
在佛冈县委书记华旭初看来,村建设的最大潜力在农民,但这一潜力却远远未能被挖掘和激活,甚至因为政府过度包办,令农民失去了由来已久的自力更生意识。
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实施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让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对农村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具体而言,就是把村委会过去承担的大量的行政事务,全部移交给镇的派出机构——党政公共服务站,服务站的工作人员由镇政府雇佣;夯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与作用,镇里面有经济联合总社、村里面有经济联合社、村小组有经济合作社,明确要求集体经济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发挥作用。同时推进行政村的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的中心都下沉到村小组。
佛冈县委常务、常务副县长刘恩举表示,根据《村民组织法》规定,村这一级是一个自治组织,应该是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但很多时候,村委会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而且在计划生育、征收一些税费等方面很容易与村民发生直接冲突,导致某种程度上,一些地方的村民与村委会成员对立。
而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就是要解决农村集体所有权主体缺位问题,做实做强集体经济,增强集体对于农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紧接着,佛冈对试验区范围内的不动产进行确权、登记,激活农民自身的积极性。
“四位一体”形成合力
试验区的初步规划就是要建立政府、企业、农民、金融“四位一体”的新体制,以产业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城镇为依托,寻找一套可推广的农村建设新模式。
当下的村建设动力来自何方?村建设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朱建星表示,在于政府作统筹、农民为主体、社会给支持构成的合力。村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佛冈的村建设不仅形成了合力,而且形成了互动机制。
土地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试验区建立了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并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的管理;促进土地的有序流转,使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构建产业支撑体系,佛冈推动经济合作社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华南农业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广州华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从事现代农业经营的企业,纷纷进驻,部分项目已动工建设。
比如,“华琪生态村”项目,按照华琪公司的产业规划,山的上半部分,在树林下培育灵芝、红菇等,形成林·菌模式;在山的中间或小山顶养猪;下半部分种辣木等豆科植物,建立种养模式;环绕生态河,河与水稻田相通,河内种睡莲、养青蛙和水鱼,形成蛙·稻模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4-01-23/107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