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湖北宜都红花套镇“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走笔


人民网湖北宜都11月19日电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我的宜都啊,我的宜都,你像一轮朝阳喷薄而出......”11月14日晚,湖北宜都市红花套镇12000平米的文化广场人头攒动,在经典与流行歌曲的优美旋律中,众多居民翩翩起舞。自2009入围湖北省88个村建设试点镇,红花套镇振翅发力:2011年被表彰为“湖北省2009—2010年度文明乡镇”、湖北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乡镇、宜昌市环境优美乡镇、2012年2月被表彰为第一批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2011年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03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1010元、2010年在湖北镇域经济排名中位列80名,2011年全省镇域经济排名进位25位、位列55名。

民生“投本”:幸福越来越实

2月14日,在镇“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财政所长辛丙云向59名人大代表报告2011年“财政支出账本”:2011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317.9 万元,全年投入3450.5万元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三成“财政蛋糕”分给民生。

2009年开始,短短3年,投入4094.7万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硬化公路238.5公里、村组主干道硬化率上升到99%。借助中央及省财政农村安全饮水政策,匹配投入1100万元资金完成9个村、6380个农户安全饮水改造工程,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99%。针对农民无就业技术实情,每年拿出100万元资金为青壮年实地农民定向培训“买单”,目前有2500多农民技术型工人在本镇产业园区挣工资。

投资近500万元,完善了4所中小学的“班班通”、维修改造教学楼、操场塑胶跑道4250平米。投入400万元,建起4000平米的住院大楼,吸引8成患者选择“大门口”就医。投入100万元为9个村建立了乒乓球室、篮球场、健身设施、“农家书屋”等文体设施。

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参合率连续6年保持99.5%以上、2011年达到100%,全镇参保人数累计13614 人、参保率100%,已有5328 人享受保待遇、累计领取养老金1222.7 万元。

面貌“变脸”:家园越来越美

初冬,省级村试点红花套镇呈现一幅优雅的画图:宽敞洁净的集镇街道纵横相通、整齐划一的人行步砖黑白相间、大小各异的景观树木错落有致、雪白透亮的节能路灯夜色增辉。

“用好省级村建设试点镇匹配的1亿多资金,短短3年,我们快速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居民点建设,镇村面貌实现了大改观。”白华的言语中透出喜悦和自豪。

投资5300万元整治镇区“三纵九横”主要道路。统一配套了排水、绿化、步行砖、路灯等基础设施,新建了4处渠化岛和4个绿化带。投资270万元新建了财务服务中心综合大楼、投资300万元建设了12000平米的中心文化广场。

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积极开展迁村腾地,沿江周家河等5个村腾地2000多亩,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配套、统一管理“五统一”要求,高标准建起5个居民点,安置近700农户。在全镇范围内整合环卫资源,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新建了镇区及9个村级垃圾集并房,全镇60%的村达到国家生态村建设标准。

发展“撑杆” :动力越来越足

今年2月14日,红花套镇召开“挺进全省乡镇20强”动员大会。宜都市委书记庄光明号召全镇上下奋勇争先,率先跨越,努力成为全省镇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新型工业大气魄。今年招商引资新签约8个、新开工8个、新投产8个,其中亿元项目1个。到2015年底,规模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00亿元、清江绿色产业园入园企业力争达到300家、财政总收入力争达到5亿元。

现代农业大手笔。借助天峡、土老憨两大“中国驰名商标”辐射效应,努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园、全国最大的鲟鱼繁育加工基地。未来3年,全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达到50家、农民人平纯收入力争达到2500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力争达到80亿元,

城镇建设大定位。按照容纳5万人口的城镇规模,高起点、高标准完善红花套新城发展规划。配套建设体育馆、文化馆、森林公园等文体建筑设施,启动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标致性建筑。

发展机遇大垂青。2012年4月,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全省31个经济发达乡镇中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红花套镇荣幸上榜。这意味着:今后该镇将享有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用地制度、户籍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和干部人事等多项改革将同步推进,红花套再次迎来跨越发展的利好机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红花 安全饮水 树木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