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泸州:新农村 新面貌 新活力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 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曾经,这首歌唱出了我们对农村景象的美好憧憬,也引发了我们对美丽农村的无限向往。而自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泸州市 村建设按照成片推进启动,泸州的农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农民朋友们正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奔跑。

  昨日,记者从市委农工办获悉,2009年下半年以来,泸州市启动第一轮省市县级村16个示范片建设,通过三年来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市新 农村建设走出了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产村相融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以名酒名园名区为引领的村建设新格局,村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示范片内 建成产业基地80.2万亩、新增生猪规模养殖户1.59万户,新建新村聚居点204个(其中在建79个),近三年示范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5%以 上,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每年均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

  以产业发展推进新村建设

  让农民富起来

  泸州市坚持以产业发展推进新村建设,以新村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加快产村互动相融。全市初步建成产村相融村535个。在主导产业上,通过连片发展 现代农业,建设规模化标准产业基地,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持续增收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奠定坚实基础。全市参与产村相融建设的县 级以上龙头企业125个,有效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到2012年9月示范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37元,预计年终将达到10000元以上,超目 标任务17%以上。在新村建设上,把新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民生最迫切的要求和最重要的任务,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改旧房、建新房,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加 强公共服务和社区建设,打造各具特色、风貌优美的村落村庄,形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备的农村新型社区,从整体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特别是探索建设了 “两化”带动型、基层组织保障型、特色产业纽带型、旅游文 化嵌入型等四种类型村综合体14个,涉及农户1121户。在基础设施上,围绕产业配套建设生产性基础设施,围绕新村配套建设生活性基础设施,特别是加 强田、水、路、电、气等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明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人民环境。在公共服务上,按照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围绕集中居住区农民生活需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 共服务。

  以改革创新注入发展活力

  让农民“动”起来

  泸州市通过改革创新,激活农民发展活力。市委农工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我市在改革创新方面,通过积极的探索,以改革创新推动新村发展,让 农村“活”起来,让农民“动”起来,通过创新,激发起农民们的发展活力和动力。一是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确实权,颁铁证”的要求,率先在新村建设 区域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农村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使用权、农房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二是探索农村土地流转。三是探索农村 民主管理体制。创村社会管理,引导村民进行村庄自治,探索构建以村党组织、村民议事会、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为主体体系,以群众性组织、群团等 社会组织及专合社、农业公司、新型股份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为辅助体系的“四轴两翼”农村新型治理格局。四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大力培养、引进龙头企业,规范 专合组织运作,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未来,我市将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园区化、新村社区化、生态优越化”为模式,建设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互动相融的社会主义村。今年底, 完成第一轮市级村示范片建设,启动第二轮市级村示范片建设,使村建设新村覆盖面达到25%;到2015年,完成第二轮市级村建设规划任 务;到2020年,新村建设全覆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产业基地 主导产业 农民人均纯收入 果树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