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一个种粮大户的新农村生活


浙江十年完成3万个农村整治,城乡统筹取得历史性成果

湖州市八里店镇尹家圩村,新修的乡村水泥路两旁,是整片整片金黄色的稻谷,沉甸甸的稻穗有些已经压弯了杆子,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向前倾倒。

60岁的孙梅金,皮肤晒得黝黑,叉着腰站在崭新的石板田埂上,笑得合不拢嘴。

孙梅金是这个村子里的种粮大户,去年刚刚受到国务院的奖励,一台装备先进、绑着大红花的拖拉机,摆在粮食厂最醒目的空地上,但凡有人参观他的粮食厂,总要和这台拖拉机合个影。

“全国300个种粮大户得到了奖励,我是其中之一!”孙梅金看着这份特殊的奖励,面对记者是一脸的自豪。

作为湖州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孙梅金承包了1000多亩地用来种水稻。然而就在四年前,他仅仅是尹家圩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依靠每天开手扶拖拉机挣钱养家。

该村的村委书记孙新江告诉记者,这一切变化,要得益于浙江省2003年开始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

从6000元年收入到80万利润

10年前的孙梅金,每天起早贪黑和妻子耕耘着自家的40亩农田,一家子一年的收入不到6000元。他说从未想到,可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由于村里的土地流转,2010年,他在原先100亩地的基础上,又承包了1000多亩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我现在承包的地不要租金,每亩地只要上交350斤大米。”孙梅金告诉记者,这样的承包政策,也令他轻装上阵,没有了资金压力。

孙梅金带记者到了离合作社最近的一块田,“你看,这是我今年最新引进的品种,一亩地产1500斤米。”他顺手摘了一棵“弯着腰”的水稻,“猜猜这一棵水稻有几粒米?”

“600!”孙梅金得意地说,这是得到浙江大学专家指导后,引进的新品种,亩产最多能达到1500斤,相比自家田里700斤一亩的产量,翻了一番。

通过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孙梅金投入了一笔资金,率先实现了合作社的机械化生产。“光是购置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就达到了350多万元。”孙梅金说,购置来的收割机、种子发芽器等设备,可以大量减少人工和提高产量,比如原先20个人才能耕种一亩地,现在6个人可以耕种300多亩地。此外,他还引进了一整套大米加工流水线,从稻谷到大米的十几道工序,都由机器自动完成,“原来十几个人干一个钟头也才几百斤的产量。现在是大不一样了,一天产量30吨。”

孙梅金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算,“去年合作社利润有80万元,和我以前在家种田比起来,那是不好说了。”

“生活进社区,生产进园区”

说起十年前的村子,尹家圩村村委书记孙新江颇有感触。“难以想象,以前我们进村出村,都要把自行车扛在肩膀上,走出村了才能骑车。”孙新江说,以前尹家圩村的交通状况,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无船路不通”,如今却是“柏油马路四面到家”。

“孙梅金这样的种粮大户以前都是普通村民, 原先我们有21个自然村,村民都是散布在各处,田地的利用率很低,现在我们通过‘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工程,将土地集约化,并分成了不同功能的园区。”

孙新江透露,原来各种横七竖八的田间道路,就占去了土地面积的20%。现在整合了以后每100亩地规划一条整洁的道路,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让村民的交通更为便利。

“现在,整个村子基本形成了农民‘生活进社区,生产进园区’的状态。”孙新江告诉记者,目前尹家圩村除了集中分布的经编工业区,还规划了三个农业园区,分别是特种水产养殖园区,瓜果蔬菜园区,功能水稻园区。

收入提高生活变得很美

白墙黑瓦,拥有中式江南风格的排屋静静地坐落在道路两边,这是已经建成的尹家圩村民的新居,有些户主门口依然保留着晒场。孙梅金最近也搬进了200平方米的新居,他说原本屋子里的泥巴地,现在改成了整洁的地板,要养成进门换拖鞋的习惯了。

“八里店镇政府成立了东部村开发区公司,负责为农民建造新社区。补偿不够的面积,以股份的形式发放给每户村民。”孙新江说,这样的方式很受农民欢迎,大部分居民除了拥有新居外,还能拿到几万元一年的分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土地 大米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