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以来,上海共无偿投入帮扶资金19.59亿元,帮助云南40余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50余万群众受益
“十一五”期间,上海援滇计划安排资金较“十五”增长120%,实际投入帮扶资金9.98亿元,实施整村推进和产业帮扶项目1289项,实施教育、卫生等帮扶项目1107项,实施各类经济合作项目637项,合作资金达82亿元。
一座石雕静静矗立在西畴县莲花塘乡莲花塘村委会小洞村的中央,石雕下方镌刻的“白玉兰”和“金孔雀”标志十分醒目,告诉人们这里是滇沪对口帮扶合作结出硕果的地方。从石雕的位置向村中望去,村民活动室、“白玉兰卫生室”、篮球场等设施配套齐全,平整的水泥道路通到各家各户,村民新建改建的房屋整洁美观,一个漂亮的村点缀在群山之间。
滇沪合作情深意长,无私帮扶同奔小康。
“十一五”期间,滇沪对口帮扶合作延续多年来形成的良好机制。双方按照“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先行”的总体要求,始终密切结合贫困地区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始终坚持以村建设、产业发展、特困群体帮扶等民生工程作为工作着力点,成功实施了一批社会影响较大、拉动作用较强、示范效应较好、能带动帮扶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尤其是把村建设作为引领工程,积极探索整乡规划、整村推进,产业连片开发试点,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规模发展”的原则,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让一个个像小洞村这样的贫困山村旧貌换新颜,使广大山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规划先行整村推进
“感谢上海对我们山区农村的帮助,现在我们新房也盖起来了,村子也建得漂漂亮亮,日子越过越好了。”小洞村村民肖昌艳热情地招呼记者到她的新家坐坐。她家两层的新楼房宽敞明亮,室内装修也如同城里人家一样美观、舒适。肖昌艳说,她们村被确定为上海援建村后,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扶,每家建房都可得到砖、瓦、水泥等建材的援助,家家都建起了新房。
莲花塘乡党委书记王春花介绍,2009年以来,上海对口帮扶莲花塘乡共投入资金1065万元,其中785万元用于实施15个村的村建设项目。该乡集中人力物力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社会事业等进行了科学规划,以上海帮扶资金为依托,整合其他项目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就把小洞村等项目村建设成为设施完善、村容靓丽、产业并进的新家园,并带动了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直接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尽快改善生产生活状况的有效方式,“十一五”期间,滇沪对口帮扶合作把加快推进村建设作为载体,规划先行,积极实施整乡规划、整村推进项目,还进行了整乡推进试点,成功实施了一大批以安居工程、基本农田建设、通路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教文卫发展等为重点的村建设项目1107项,援建“白玉兰卫生室”242所,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等培训600余期。
“这些项目较好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村容村貌,使受援地区初步呈现出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的局面。”省扶贫办沪滇处副处长李光龙说。
激活扶贫造血机制
位于元阳哈尼梯田核心景区内的元阳县新街镇大鱼塘村,一座座上盖茅草顶、墙体土坯化、房脚贴片石的“哈尼蘑菇房”,吸引了大批游客在此歇脚、用餐,感受传统哈尼民族文化的魅力。村民卢文学开起了 “阿卢农家”民俗餐厅,每天都在餐厅忙前忙后打点生意。其他村民也和他一样,办起了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拓宽了增收致富的途径。
这个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的民俗特色村,也是滇沪对口帮扶合作的项目。“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变输血为造血,让项目村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建立起长效的增收致富机制。”上海对口帮扶干部这样解读民俗特色村的建设思路。上海方面对大鱼塘、箐口、普高老寨等元阳梯田核心景区内的村寨各投入帮扶资金50万元,当地整合其他项目资金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打造梯田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村,依靠发展民族生态旅游产业发家致富。
“十一五”期间,在滇沪对口帮扶合作项目实施中,双方始终十分注重把上海对口帮扶支援作为撬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杠杆,以帮扶为契机,同时整合各种资源和资金,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是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在脱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起每个村子各具特色的增收致富长效机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1-08-08/10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