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拔3100米的喜德县马洛村126户村民喜迁新居,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冬不保暖、夏不避雨的瓦板房、茅草房、塑料地膜房,住进了宽敞明亮、通风保暖的大瓦房。
村村通卫星电视、太阳能热水器……村民阿布伍合家充满现代气息。
明媚的春光洒下,带给这片土地盎然生机。
攻坚克难 叩开小康之门
尽管“一步跨千年”,凉山的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
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破旧、低矮、潮湿的“三房”,一度成为凉山极度贫困的集中体现。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这些“三房”不避风雨、低矮潮湿,家居条件极为艰苦。
凉山特有的“三房”现象,成为农村贫困状况的典型特征。
据2002年调查统计,全州农村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三房”户共141385户、63.63万人。
这意味着,全州农村平均每7个人就有一个人住在“三房”里。
起初,凉山确定的规划是每年改造“三房”5000户。如果照此循序渐进地实施改造,要30多年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又怎么能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
凉山的贫困,是历史、自然、基础条件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千年沉疴。
告别“三房”、住上亮堂的新房、过上现代定居生活,是凉山贫困群众最急迫的愿望。
“‘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三房’改造任务。”凉山州委、州政府立下军令状。
“三房”改造攻坚战的“凉山故事”,正是在这种急难险重的考验下、在负重拼搏的跋涉中展开。
大凉山的综合扶贫开发新村建设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
2009年以来,温家宝、李长春、周永康、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凉山彝区特殊贫困问题相继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采取特殊政策给予支持帮助。
温家宝总理专门委派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一行深入我州彝区腹心地带调研。
四川省委刘奇葆书记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七赴凉山视察调研,对加快凉山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0年3月19日至21日,刘奇葆书记深入我州昭觉、美姑、金阳、布拖、普格、德昌6个县,实地了解扶贫攻坚、新村建设、“三房”改造、教育发展、医疗卫生等工作情况,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一路访贫问苦,一路深情寄语,并第一次在调研地召开座谈会,提出省委、省政府将出台“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四川省委刘奇葆书记指出:“民族地区和连片扶贫地区要把新村建设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新村建设带动村建设其他工作。”“安宁河谷的发展对凉山州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宁河谷发展得越快,对全州加快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就越大。”
蒋巨峰省长专门作出批示,要求“五管齐下”综合治理凉山贫困问题,并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
2010年9月10日,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魏宏,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钟勉召开《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专题会进行具体安排。
2009年阳春三月,在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上,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被郑重地写进了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新局面的决定》,列入了全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扶贫开发计划。
2010年10月18日,州委书记翟占一在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新村建设会议上说了这样一句“掏心窝子”的话:“这项工作如果完不成、干不好,我们都将愧对人民群众!”
以新村建设带领全州农民群众奔小康。在抓好两个省级示范片建设的同时,凉山启动了“村百村示范工程”、安宁河谷集中连片示范片建设和30户以上自然村落建设。
凉山人以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击鼓奋进的发展意识,加快新村建设,全力扶贫攻坚,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中央和省“两项资金”的有力助推下,凉山州每年投入“三房”改造的资金从2006年的6000万元、2008年的8000万元,达到2010年的1.5亿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1-08-01/10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