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拔3100米的喜德县马洛村126户村民喜迁新居,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冬不保暖、夏不避雨的瓦板房、茅草房、塑料地膜房,住进了宽敞明亮、通风保暖的大瓦房。
村村通卫星电视、太阳能热水器……村民阿布伍合家充满现代气息。
明媚的春光洒下,带给这片土地盎然生机。
攻坚克难 叩开小康之门
尽管“一步跨千年”,凉山的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
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破旧、低矮、潮湿的“三房”,一度成为凉山极度贫困的集中体现。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这些“三房”不避风雨、低矮潮湿,家居条件极为艰苦。
凉山特有的“三房”现象,成为农村贫困状况的典型特征。
据2002年调查统计,全州农村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三房”户共141385户、63.63万人。
这意味着,全州农村平均每7个人就有一个人住在“三房”里。
起初,凉山确定的规划是每年改造“三房”5000户。如果照此循序渐进地实施改造,要30多年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又怎么能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
凉山的贫困,是历史、自然、基础条件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千年沉疴。
告别“三房”、住上亮堂的新房、过上现代定居生活,是凉山贫困群众最急迫的愿望。
“‘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三房’改造任务。”凉山州委、州政府立下军令状。
“三房”改造攻坚战的“凉山故事”,正是在这种急难险重的考验下、在负重拼搏的跋涉中展开。
大凉山的综合扶贫开发新村建设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
2009年以来,温家宝、李长春、周永康、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凉山彝区特殊贫困问题相继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采取特殊政策给予支持帮助。
温家宝总理专门委派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一行深入我州彝区腹心地带调研。
四川省委刘奇葆书记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七赴凉山视察调研,对加快凉山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0年3月19日至21日,刘奇葆书记深入我州昭觉、美姑、金阳、布拖、普格、德昌6个县,实地了解扶贫攻坚、新村建设、“三房”改造、教育发展、医疗卫生等工作情况,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一路访贫问苦,一路深情寄语,并第一次在调研地召开座谈会,提出省委、省政府将出台“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四川省委刘奇葆书记指出:“民族地区和连片扶贫地区要把新村建设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新村建设带动村建设其他工作。”“安宁河谷的发展对凉山州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宁河谷发展得越快,对全州加快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就越大。”
蒋巨峰省长专门作出批示,要求“五管齐下”综合治理凉山贫困问题,并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
2010年9月10日,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魏宏,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钟勉召开《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专题会进行具体安排。
2009年阳春三月,在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上,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被郑重地写进了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新局面的决定》,列入了全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扶贫开发计划。
2010年10月18日,州委书记翟占一在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新村建设会议上说了这样一句“掏心窝子”的话:“这项工作如果完不成、干不好,我们都将愧对人民群众!”
以新村建设带领全州农民群众奔小康。在抓好两个省级示范片建设的同时,凉山启动了“村百村示范工程”、安宁河谷集中连片示范片建设和30户以上自然村落建设。
凉山人以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击鼓奋进的发展意识,加快新村建设,全力扶贫攻坚,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中央和省“两项资金”的有力助推下,凉山州每年投入“三房”改造的资金从2006年的6000万元、2008年的8000万元,达到2010年的1.5亿元。
30年缩短为8年的攻坚战,受惠于“三房”改造而搬进新居的贫困群众达14.1万户、约63.5万人。
温家宝总理视察凉山期间,专门察看了彝区旧房、新房情况,对彝区“三房”改造给予充分肯定。
来自州农办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凉山共投入资金33.89亿元,村落民居建设涉及60个乡镇、118个行政村、1415.2平方公里。建成30户以上自然村落70个,69815户村民入住新村。“村百村示范工程”完成113个示范村规划、88个示范村建设亮点纷呈,全州实施风貌改造 51004户。
乡村美景入画来
“三房照壁斜开门、翘头屋脊挂悬鱼、粉墙黛瓦提脚线”。一看就知道,这是会理县潭溪河省级村建设示范片具有川滇神韵的新民居。
“廊柱窗花雕案图,飞檐翘脊镶瓦口,一池多改留锅桩,设施配套兴产业”。这是甘落县村落民居建设及风貌打造风格。
川南特色尊民俗,依山顺势配绿化。
一正两厢四合院,人畜分离功能全。
屋顶调脊加修饰,调檐涂色瓦头齐。
墙面刮白画屋架,墙脚柱头画砖符。
庭院硬化要卫生,屋外入户路硬化。
远看外观传统型,入内细观现代化。
一则“顺口溜”,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幅幅会东县新村民居建设的新风貌。
在新村建设彝区“三房”改造中,凉山农房设计,让本土特色更鲜明。
美姑县组织20多名彝族“洛戈”(彝族建筑装饰工匠),统一制作牛角穿坊和图案建筑装饰,突出“黄、红、黑”三色调,统一安装新建124户、改建98户、风貌打造257户农房装饰挂件,建设“村在绿中掩、人在绿间居”的生态和谐家园。
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避免在公路两旁集中建房。
打破“军营式”,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提高和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
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突出民族特色。
“三打破、三提高”在规划、农房设计和城镇风貌塑造上的新创意,提升了城镇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优化了发展环境。
农民是新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让农民真正成为参与者和建设者,才能把新村建好。
“我的房子我做主”。触动了农民“兴奋点”,激发出农民“原动力”。
2010年11月2日,会理县鹿厂镇铜矿村村支书董以军走进凉山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一本厚厚的《铜矿村村规划》放到桌上,“村民们说,要建‘中国石榴第一村’!”
“这是凉山的第一本‘草根规划’。”州农办主任王顺云说,凉山州充分发挥群众建设新村的主动性,鼓励有条件的村庄自主规划、自愿筹资、自建新村,现在已有100多个村在积极申请自建新村。
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群众建设新家园的热情十分高涨,建设成果令人振奋,一座座崭新的房子拔地而起,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漂亮而宁静。田园风光,和谐之美,尽收眼底。
“政府规划指导得好,我们的房子才能建得这样漂亮啊。”住上新房子的村民高兴地说道。
雷波县杉树堡乡庆丰村,当地人叫它“灯杆堡”。
就是这个“灯杆堡”,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苦干实干5年,打造“雷波后花园”!
2009年6月,庆丰村成为雷波县首届“统筹捆绑整村推进新村建设”示范村。
“政府给了我10吨水泥,我自己投入了22万余元。”今年30岁的蔡永田是村里户平投入现金最多的一家,修起了一幢“小洋楼”。
“新村建设,县政府投入100余万元,带动群众各种投入1000多万元。”村支书闵茂前说:“自己的幸福当然还是要靠自己创造。”
品出生活新味道
保证建筑质量、彰显民族特色,是凉山新村村落民居规划和农房建设的主题词。
2010年初,新村村落民居规划和农房建设现场会在会东召开。
这个会议上,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具有地域风格、民族特色,科学设计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美观实用的20多套民居图纸。
“我们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啊!”村民们心中充满期待。
依托自然环境、尊重历史文化、遵循村庄成长空间,依山就势,串藤结瓜,科学布局村庄村落。凉山采取规划引、资金补、农民投、企业帮,分类推进村落民居建设。
农民当业主,统规统建新民居;改造旧农房,整体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成片连线新村落。
三种模式,“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2010年,全州统规统建房6296户;改建农房10610户、扩建1905户;实施风貌改造51004户。
西昌市农民组建业主委员会,比选招标,统规统建7个村落、640多户、10.83万平方米村民新居。
会理县潭溪河村、德昌县大坪村、宁南县上游村、冕宁县西河村、建设村、盐源县木帮营村、昭觉县四呷村、普格县沙合莫村、布拖县洛呷村、甘洛县忽西村、雷波县海湾村、越西县小相岭村、金阳县丙乙底村等一大批村民乔迁新居。
宽阔平坦的进村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散发着浓郁的彝族风情;“风情文化街”上,彝族服饰、彝族特色饮食、民间旅游产品、土特产琳琅满目;远处,蓝天白云下,一片片索玛花海艳丽迷人这里是凉山州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
罗布呷朵一家居住在高山上,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土里刨出来的洋芋。“现在居住条件改善了,吃的粮食和蔬菜也不用愁了。”罗布呷朵家的四合院里,火红的三角梅伸出了院墙外,“就像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我们家的房子好大哦,共有8间,厨房、卫生间和畜圈都是分开的,我们也住上漂亮的砖瓦房了。”住在昭觉县普诗乡四呷村肖家社的村民木牛自豪地说。
作为昭觉县“彝区三房危房改造”示范点之一的四呷村,经过改造后的村民新房通体呈白色,红漆黑瓦,雕梁画栋极具彝族建筑特色,美观漂亮,非常抢眼。
“以前在下雨天,我从来没睡过安稳觉。”今年5月搬进新家的布拖县拖觉镇彝族农民吉斯伟哈说。“从茅草房搬进了新瓦房,下再大的雨也不担心了,这是托新村建设的福啊。”
“要不了多久,我们这个村子就像图画一样漂亮了!”金阳县尔觉西乡地史村73岁的彝族老阿妈阿鲁长英笑眯了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11年起,凉山州财政每年将安排100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施农村垃圾池(房)工程建设,按每3至5户农户建立一个垃圾定点收集池的要求,提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管理直接覆盖到户。
产业支撑助增收
海湾村地处雷波县乐水湖东面,尽管距离雷波县城才3公里,可过去却因交通困难,是一个很少有人光顾的死角。
2009年10月,海湾村被确定为新村建设百村示范村后,投入资金1790万元,其中群众投资1109万元。全村188户中新建房屋的92户、进行风貌打造的96户。
整合各种惠农、支农项目,结合乐水湖景区旅游规划,海湾村着力打造具有彝族村落特色的乡村休闲农家乐。
“我们村现在的确是大变样了,每天都有一拨又一拨的人从城里走路来耍、看稀奇……”海湾村一组村民胡志平站在自家大门口说。
海湾村的变化回答了这样一个命题:村建设靠什么来支撑?
——“连片成带”,推进基地建设上台阶。凉山新村建设示范片、示范村对接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国家优质茧丝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基地、四川最大的草食畜生产基地、特色林产品基地、生物质能源基地和四川重要的农产品输出基地建设,打破乡镇、村社界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特色产业基地54.62万亩。
——“主体带动”,推进产业发展上台阶。凉山新村建设示范片、示范村依托龙头企业73户,涵盖烟叶打叶复烤、马铃薯淀粉、精米、茧丝、果汁等精深加工,构建“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带动农户105万户次,促进农民增收3500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459个,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33176户次。
——“统一标识”,推进品牌创建上台阶。凉山新村建设示范片、示范村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合组织统一“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标识,突出绿色特色,着力创建“大凉山农产品品牌”,放大产业优势、争创品牌效益。“大凉山清甜香”烤烟等6个产品荣获四川省品牌,“天喜花卉”等5个产品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凉山苦荞”、“盐源苹果”等7个产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在第十一届西部国际博览会、“四川暨大凉山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北京展销周”、“第三届四川上海优质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上,示范片、示范村参展的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盐源苹果、苦荞系列等一批大凉山农产品供不应求。
——“一三互动”,推进乡村旅游业上台阶。凉山新村建设示范片、示范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开展星级农家乐评定,示范片、示范村打造星级农家乐65家,接待游客2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939万元。
双狮村,位于盐源县城西北七、八公里外一个浅丘起伏的“干堡堡”上。10年前,这个有400多户的村子,贫困面达70%以上,满村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没有一条能过小型农用车的道路。而今天,几十栋小楼房在这个村拔地而起;各种家用电器、摩托车、手机电话、农用车、小型农机具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品……越来越富裕的生活来自于田野里红红的巨星海椒。这是这个村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村仅辣椒一项就收入450多万元。而在产业上尝到甜头的双狮村又开始发展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利用果园发展绿色母猪、仔猪养殖,利用松林和果园发展生态鸡养殖。一旦这些项目形成规模,该村的经济将可再上层楼。
结论显而易见: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才能让村民过上富裕生活。
共建共享惠民生
“以前一年都难得洗一次澡,不是没水,是没有热水。到河沟里洗澡,夏天还可以,秋冬天就遭不住了。”47岁的林木尔莫打开水龙头,看着哗哗流出的热水,心里实在满意。
林木尔莫是普格县沙河莫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年近半百的她,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还能用上这么方便先进的太阳能热水器。
2010年,州科技局在普格县沙河莫村实施彝区“三房”改造和健康文明新生活科技示范点项目,投入142.9万元,免费给林木尔莫等100户村民修建洗浴室100间,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0套。
一座座崭新的浴室被修建了起来,一套套先进的太阳能热水器被安装了起来,一盏盏太阳能路灯被竖了起来,屋里屋外都亮了起来,村民过上了洗澡有热水、出门有路灯、休闲有电视、学习有图书、小病有药医、培训有专家的现代新生活。
在凉山新村建设中,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综合配套、设施支撑,推进“三类设施”建设,促进村民共享现代文明。
推进“现代生活入户”,改善村民生活条件。2010年,示范片、示范村新建村社道路1399.27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0.51万人。
推进“公共设施进村”,提高设施配套水平。2010年,示范片、示范村启动建设集村两委办公、党员活动、便民服务、农民培训、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综治调解为一体的“1+6”村民活动中心114个,103个村实现购物、看病不出村、学习有阵地、活动有场所。
推进“物质装备到田”,增强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示范片、示范村完成渠系建设638.75公里,新增有效灌面77733亩,完成土地整治 71411亩,新增沼气池17009户,植树8.6万株,有力抗击了50年一遇的秋冬春“三连旱”特大旱灾,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全州各地农村在新村建设中许多基层农村干部群众都深有感触地认识到:没有民就没有村,没有广大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就无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彝族毕摩文化著名的美姑县采取措施,提高村民综合素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坐落在海拔2800米的毛洪觉村,虽是一个只有700多人的小山村,但全村有一支200人组成的业余文艺演出队伍,他们自编自演新村建设中的典型人和事,宣传新村建设的方针政策。
宁南县梓油村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重点,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达到田成方、渠相连、路通畅、树成林,建设文明秀美的村庄。以幼儿园、小学、村活动室、图书室、医疗点、夜校建设为重点,解决群众看病难、子女上学难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培训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新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喜德县冕山镇五合村。
说起村里的变化,该村81岁高龄的黑吉伍研老人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现在好了,路通了、电通了,我们不仅上街方便了,就是收割庄稼也方便了,好多人都买了拖拉机,就连上农家肥也是用机器了”。
“我们现在讲究的不再是吃不吃得饱的问题,而是生活文明不文明、生活质量好不好的问题,但是,千好万好,不如党的政策好!”黑吉伍研说。
农村新画卷 色彩正斑斓
走在风景如画的凉山,砖砌筑墙、顶盖青瓦、雕梁画栋的彝家新居惹人注目,也为大地、田野、山川增添了鲜艳的民族色彩。
新村建设成了群众最拥护、最欢迎、最积极、最盼望、最关心、最直接、最满意、最现实的“亲民为民”工程,是凉山最大的到户民生工程。
凉山人清醒地意识到,扶贫开发长期性、艰巨性、特殊性的矛盾仍长期存在,综合扶贫开发仍是当前最重要、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
以2010年基准年、“十二五”、“十三五”三个时间段推进新村建设,凉山要确保2020年实现60%以上的农村居民入住新村总目标。
同步锁定的还有:从2010年到2015年,用6年时间,首先完成凉山10个重点县1190个村的9.89万户、49.45万最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机遇前所未有,机遇是流动的资源。
面对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一个意见、两个规划”等多重机遇,凉山人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强烈紧迫感追赶跨越。
省委刘奇葆书记提出:“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的有规模、多功能、现代化、高效率、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要求,大力探索“村综合体”建设。
探索建设“新村综合体”——是此次州委农村工作暨安宁河谷集中连片新村建设现场会议提及度频率颇高的词汇。
这是一项没有先例的探索。
既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大胆尝试、大胆实践;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扎实推进。
记者获悉,安宁河谷地区县市和两个省级新村示范片,将选择中心镇具备条件的周边村,率先试点,探路前行。
2011年4月26日,凉山州“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启动仪式在昭觉县普诗乡“彝家新寨”建设现场举行。
凉山将用5年时间完成1190个“彝家新寨”建设,涉及大凉山彝区10个县的9.89万户农户,49.58万人,项目计划总投资85.3亿元。按照年度计划,今年内将基本完成334个“彝家新寨”建设。
“彝家新寨”建设以凉山州10个彝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范围,以不宜人居、需易地搬迁和尚居住于危房,且自愿要求改造(迁建)的贫困农户为对象,有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启动仪式上,“彝家新寨”建设涉及的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盐源等10个彝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们做出庄严承诺,保证2011年彝家新寨建设任务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表明了彝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彝家新寨、加快跨越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太好了!”由于不断用力鼓掌,玄生坝村村民吉日的手都拍红了。
再大的困难也要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干。
凉山新村建设如何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其实已然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