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湛江:三种民间资源动员模式建设新农村


新华网广州5月9日电:广东省湛江市作为农业人口占全市四分之三以上、政府财政收入不多、“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的欠发达地区,十年来通过“干部回乡”“村企共建”“老板回归”等多种办法,因地制宜动员蕴藏在民间的潜在资源,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村建设新路,全市12474个自然村已有近半数建成“生态文明村”。

记者调研发现,湛江村建设注重提高农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初步实现“经济加快发展、农民生活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生态优美宜人”的目标。专家建议,村建设应继续“以农民为本”,尽量将支农资金集中支付给农民,解决财政支农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因地制宜创建三种民间资源动员模式

2000年,湛江695万人中有540万人为农村人口,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250元,“三农”问题相当突出。当地群众用“一条巷、两排房、一口污染塘”,“四根柱子搭间房、三块木板铺张床、两个瓦煲放厨房、一根绳子挂衣裳”等民谣来形容当地农村的落后状况,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住房难等问题长期困扰农村发展。

“湛江没有等、靠、要的时间和可能,2000年全市财政入仅有12.44亿元,政府无法单独承担村建设的财力。”湛江市文明办主任张建业坦言,10年来,湛江没有依赖国家下发红头文件和建设资金,而是主要依靠基层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挖掘发动蕴藏在民间的人力、财力资源来推动村建设,创建出三种民间资源动员模式。

一是以徐闻县为代表的“干部回乡”。徐闻让上万名干部回到自己的家乡带头捐款捐物,并利用其影响多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在他们的带动下,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基层群众动手动工,全县在5年内共投入资金6.5亿元,建成638个生态文明村。记者在灵山宫村、梁宅村、广安村等地采访了解到,当地硬底化水泥村道多是靠回乡干部牵头发动群众完成,群众投入人力和财力占实际投入的八成以上,多数村庄从拆迁、整路基、运沙石到浇注路面都是村民自己动手完成。

二是以遂溪县为代表的“村企共建”。遂溪引导大华糖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致富,并捐资支持家乡建设生态文明村。原籍遂溪的广东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每年为农户免费举办技术培训5万多人次,为当地困难群众建房修路。63岁的困难户何少梅告诉记者,她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和砖瓦房,现在住的2层小楼是陈丹给她16万元盖起来的,她终身感激这样的好同乡、好老板。

三是以吴川市为代表的“回归工程”。吴川党委政府认识到吴川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成功者较多的潜在优势,通过组织“吴川商会”、设立“支持家乡建设贡献奖”等办法,积极引导动员外出老板回乡参与村建设。10年来,全市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成功人士捐资总额10多亿元创建了芝蔼村、蛤岭村和山溪洋村等全国文明村和省级文明村。

 --从物质条件到干群关系均有较大改善

在村建设中,一些地方较重视村庄整治和环境治理,却忽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和农民素质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湛江坚持以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为目的,通过十年努力初步实现“经济加快发展、农民生活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生态优美宜人”的目标。

一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改变“污水横流、遍地垃圾、杂草丛生、泥路难走”是农民的期望,也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前提。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作为“南菜北运”重要基地的徐闻县,许多村道原先都是红泥路,下雨天连牛车都过不去,北运的瓜果蔬菜都烂在路上,农产品一丰收就“贱农”,但现在,徐闻县几乎所有自然村村道都实现硬底化,驱车出入十分方便。

灵山宫村村民李大谋告诉记者,2002年他和群众一起碎石修路,十年来村民的人年均收入从600多元涨到6000多元,种植的香蕉、辣椒等农产品可以轻松运出产地,售往全国各地。

二是农民精神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求知求美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遂溪县油河塘村村口的白墙上写着两排醒目的红字“学习改变未来,知识改变命运”,63岁的村民黄雪晴告诉记者,经常有人到农家书屋借书看书,生活保健、科学普及和文学类的书籍最受欢迎,有的时候晚上十一二点还有人在看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外出务工 回归 农业产业化经营 多渠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