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夯实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承载基础


  林业是绿色生态的主体,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没有林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生态与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就无法维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增长、生产发展和环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威胁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重视保护和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优美的林业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不仅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直接体现,更是我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近年来,我多次率市人大农业委员会的同志,对成都林业生态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分析成都林业生态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加强成都林业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成都林业生态基础和林业生态建设成效

  近些年来,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理顺城乡林业园林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实施了一系列城乡绿化惠民工程,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了较好的城乡环境资源基础。

  (一)成都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特色突出。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森林植被是我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自然优势。一是地形和水利条件独特。龙门山和龙泉山拱卫成都平原,岷江水系泽被千里沃野。龙门山脉西阻寒流和风沙,龙泉山脉东挡热浪,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特点。市域内648?4万亩森林,涵养了丰富的水源,汇集上游来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流,是整个天府之国风调雨顺的重要保障,是名副其实的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二是环境物种条件丰富。成都境内最高峰海拔5364米(大邑苗基岭),最低点387米(金堂云台乡),是全国海拔高差最大的省会城市,呈现出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复杂区域地理环境与众多独特的地貌类型。植被十分丰富,生物物种多样,许多像大熊猫、珙桐、连香树这样古老的白垩纪、第三纪孑遗物种繁衍至今,其中大熊猫现已实现人工繁育97只,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植物种类 3317种,占全国种数的十分之一,占全省种数的三分之一;昆虫总数在10000种以上;野生动物578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三是旅游资源丰富。我市拥有3000米以上的高峰126座,拥有的高山冰斗湖泊大多数为第四纪冰川作用所形成的。美丽的高山原始风光,镶嵌着无数珍珠般的高山冰斗湖,其中着名的有10处。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分布有碧绿连天的约12?4万亩高山草甸,色彩斑斓的约17?5万亩高山杜鹃,漫山遍野的约30万亩红叶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此外,成都历史上就是“花重锦城、古树繁多”的生态文明之城。23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保存了具有城市记忆的誉之为“汉柏”、“汉杏”、“唐杉”、“唐楠”在内的古树名木43种7020株,平原、山丘区还拥有数量众多的以川西林盘、花木、果园等为特色的“农家乐”乡村旅游资源,其中独具川西特色的林盘达14万多个,面积6万多公顷,栽植竹类品种238种,居全国之首。

  (二)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2006年以来,我市坚持改革创新,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全域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城乡绿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创新城乡林业园林工作体制机制。在工作机制方面,整合组建市和区(市、县)两级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林业园林行政机构,统筹安排城区园林绿化专业队伍,优化林业园林行政、技术、自然资源配置,促进行业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在规划方面,建立和完善了科学的林业园林规划体制,编制了林业发展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一系列统筹城乡绿化发展的林业园林体系规划;在目标考核方面,建立完善园林绿化考评目标责任制,从2009年起,将年度主要园林绿化指标纳入对区(市)县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了园林绿化指标增长排位和向媒体公开的“绿色排行榜”,强化了绿化目标责任的落实。二是实施“两项创建”,生态绿地建设成效明显。我市2006年和2007年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14个郊区(市)县已有10个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称号,有6个镇乡创建了省级园林城镇,52个镇乡创建了市级园林城镇,统筹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公园、富有特色的绿化街道以及城乡连接的健康绿道。“十一五”期间,全市生态绿地建设主要指标得到大幅度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从36?15%提高到36?80%;绿地率从33?65%提高到35?69%;绿化覆盖率从36?46% 提高到38?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0?21m2增加到12?79m2;中心城区屋顶绿化面积从200万m2增加到260万m2;完成社会主义村绿色家园建设240个。三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活了林业发展活力。以确权颁证为核心的主体改革工作已全部通过检查验收,搭建了林权交易平台,组建了市、区(市)县、乡(镇)三级农村产权(含林权)交易所(分所、服务站),为促进林权的自由流转交易,盘活全市林业资源创造了条件。在全省率先创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制定了《成都市集体公益林(地)生态保护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市市级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试行)》,以“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规范了市级生态公益林管理,完善了林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林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激发了广大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拓宽了社会资金投资林业产业及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林业发展活力被空前地激活起来,为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林业 绿化 退耕还林 森林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