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陈锡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社会主义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民生活宽裕,这就要求建设村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过程。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153元,与2005年的3255元相比,名义增长了58.3%,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了45.7%。“十一五”头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幅达8.3%,是我国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之一。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从2005年的3.22∶1扩大到了2009年的3.33∶1。因此,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始终是村建设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

  《建议》提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目前农民的收入结构中,来自家庭的经营性收入仍然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平均约占其年纯收入的50%。因此,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仍然是《建议》提出的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主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只有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他们按照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在品种品质和质量安全上狠下功夫,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农业是面临着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的特殊产业,要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除了农民自身的努力外,还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建议》明确提出要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这既是稳定农产品供给的客观需要,也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正稳步提高,目前已占40%左右。《建议》要求,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方面,要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增加县域内小城市、小城镇的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建议》提出,要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并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随着农村人口的逐步减少,继续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才能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增加农业收入。

  三

  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上,更反映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上。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仅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推进村建设的关键举措。

  《建议》要求,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入农村。《建议》提出,要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这不仅能明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村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保障,而且能直接拉动农村的投资需求,带动农民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扩大内需作出贡献。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是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一大薄弱环节,也是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所必须攻克的一大难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加快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在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已经初步建立了由公共财政作保障的基本制度框架。“十二五”时期及以后的任务,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化方面,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建设已有明显成效,目前广播和电视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6.31%和97.23%。《建议》提出,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教育方面,国家大力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在农村率先实现了“两免一补”制度(免除学杂费、免除课本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寄宿生给予生活补贴),并开始对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建议》要求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要求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耕地 草原 农民收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