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成都:如何取道现代走向田园


  “土地没了,工作也没着落,这样的建设有什么意思?”在一次调研中,一个农民的质问让厉以宁印象深刻:“城乡一体化绝对不能让农民权益受到损害。”

  根据成都方面的介绍,通过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充分释放了农村中的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进而通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周边地区的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等要素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这种城市集聚效应使得成都近年来始终处于快速扩张过程中。

  产业,产业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制定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相关规划,成都找到的第一个切入点就是产业发展,它是一个突破口。

  城市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是城市的支撑。一个现代城市,无法离开支撑的产业。

  在最近出台的成都市50年规划中,成都在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划定了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和一批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制定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相关规划,我们找到的第一个切入点就是产业发展,它是一个突破口。”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认为,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和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是成都实现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产业引擎。

  成都基于城乡一体化所作的产业规划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典型的案例“东调工程”被屡屡提及。所谓东调工程,是指成都市对位于东郊的老工业基地的一次腾笼换鸟行为的简称。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成都市东郊地区布局了以电子、冶金、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的骨干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00年,在锦江、成华两区建成区内,已先后聚集了169户中央、省、市、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达到322亿元,从业人员15.3万人。使得东郊成为成都市最早的工业聚集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东郊老工业区体制性、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东郊16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负债率达67%,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个百分点。

  2001年8月,成都启动了东郊老工业区的结构调整工程,到2006年底基本完成。通过“东调”实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和产业聚集,这其中,就包括攀成钢无缝钢管生产区迁至青白江,奠定了青白江区冶金主导产业地位;一汽技改项目迁往龙泉驿,突出了该区的汽车产业主导地位;成发集团等制造业迁移至新都后,该区的装备制造业主导地位得以巩固;宏明电子、国光电子、虹波实业等六家电子元器件企业搬迁至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开发区发展电子元器件的基础,壮大了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发展,等等。

  “东调”前,电子产业占经开区的比重为15%—20%,“东调”后,这一比重已上升到30%,同时开发区电子元器件产值也占到全市该行业产值的50%以上,2005年9月开发区又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成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而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又促进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广泛联合,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推动三次产业互促融合。

  此外,成都典型的业态创新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如锦江区三圣乡的“五朵金花”、温江区花卉休闲观光产业等,逐渐实现城郊农业向现代乡村旅游转型。促成涉农产业向精品化、多元化、产业化和公司化方向转变,推动形成现代农业。

  不仅如此,由于城乡一体化打开了内需消费的“潘多拉”盒,直奔产业高端或高端产业的规划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

  “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想在成都建一个西部基地,只是说把旗下淘宝的业务到成都建一个点。最终这么大的投入,很大一个原因是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童文红这样解释阿里巴巴最终在成都投资1亿美元的原因。在阿里巴巴看来,未来的电子商务有一块大市场在农村,而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将使成都农村更快地形成购买力。

  而该市市政府参事、学者王进认为,除了基础设施的条件,成都悠闲、宜居的城市氛围和自然环境,新型城乡形态建设,既提供了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基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定位 总体 载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