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延吉河龙村农民工返乡创业小记


  近年来,延吉市依托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发展民俗旅游业, 把农民工返乡旅游创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通过农民主动、政府推动的有效手段,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日前,延吉市农民工返乡旅游创业示范基地在延吉市小营镇河龙村正式揭牌,这是延吉市政府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又一举措。

  依托区域优势 定位民俗旅游

  延吉市小营镇河龙村地处延吉市的东南角——海兰江与布尔哈通河下游交汇处,辖6个自然屯10个村民小组,共有515户,农业人口1588人,其中朝鲜族1064人,占76%。周边有海兰湖高尔夫球场,宋朝末年历史遗址“城子山”,国家重点保护的三棵千年古松树,还有3000多万平方米水域的海兰湖水库。风情各异的朝鲜族民俗旅游度假山庄,是远近闻名的朝鲜族民俗旅游度假村。

  然而在上个世纪,河龙村只有一条乡村土路与市内相连,是城市东部的一个“死胡同”。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自2000年开始,小营镇政府依托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与劳务输出机构达成协议,村民以草房加农田做抵押、村委会做担保的形式,赴韩国打工,年劳务输出人数在400人以上,占全体村民总数的四分之一还多,劳务经济年收入达300万元以上,是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大村。一些村民致富回乡后,不是到城里买房置地,就是在家坐享其成,坐吃山空。

  为引导村民有效利用资本,依托民族区域优势,延吉市大力开展扶持创业工作,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引导、扶持,劳务返乡人员开展旅游餐饮促进就业。几年来,河龙村内开设民族特色餐饮网点35家,均由返乡人员出资经营,同时为村里提供工作岗位400多个,河龙村“民俗旅游”经济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收入的65%来自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以特色民族餐饮和特色民俗表演为龙头,家庭养殖业、牧业为基础,民族特色食品、产品加工业为补充的民族特色旅游产业链条。

  外树形象 内练素质

  旅游蕴含巨大商机,也让村委会和村民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机遇,为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将“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村委会不等不靠,积极投入。在市、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在“千年松”景区铺设了水泥台阶;建设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民俗休闲广场;对1.6公里村路进行了改造;新建20个垃圾清运箱、200个环保型厕所。同时加强村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投资150多万元,新建了卫生院、农民图书文化室、农民夜校等。

  村容村貌的改变,村民素质的提高,为河龙村的特色旅游增加了亮点,提高了品位,上升了档次。目前,河龙村以民俗餐饮文化为特色的农家乐旅游,已成为该旅游项目的一道亮点。河龙村及周边民族特色餐饮网点近百家,仅河龙村内就有35家,而且老板全部是劳务返乡人员。民俗餐饮、旅游度假不仅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已成为了全市的创业、就业和旅游业又一新的亮点。

  整合资源 筑巢引凤

  河龙村人的眼光并没有止步不前,2008年,他们将旅游业确定为龙头产业,积极谋划,围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拉长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他们聘请专家对河龙村景区及特色旅游产业链进行了长远规划,并成立了旅游发展公司,鼓励村民特别是劳务归国人员投资入股,增强龙头产业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当地政府依托旅游业加大对民俗餐饮业的扶持力度,科学合理规划民俗餐饮网点的分布,丰富民俗文化内容,形成以旅游观光度假、民族餐饮和民俗表演为一体的特色民俗旅游景区。河龙村还准备重点建设一两家有规模、上档次的宾馆,以承接各种会议和国内外旅游团。

  看到河龙村的朝鲜族泡菜、大酱、冷面等特色食品深受欢迎,有许多游客在吃完游完后,意犹未尽,河龙村就突出民俗特色,加强民俗食品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2009年,村里决定筹建泡菜厂、朝鲜族大豆腐加工厂、米酒加工厂和旅游纪念品加工厂等企业,以此丰富旅游项目,增加旅游收入,提升乡村旅游层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优势和亮点,为了加强产业链延伸,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河龙村加大了绿色农业投入,建立了300亩绿色大米试验田,两家延边黄牛饲养场,一条林业生态沟。绿色是河龙村的特色,也是品牌,旅游餐饮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牧、林业的协调发展,提高了第一产业的附加值,并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以餐饮业为基础,以农牧业为延伸的特色产业链,走上了新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林业 休闲 定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