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书界观察:书香农村今日何在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从政府到民间,重视读书的风气蔚然兴盛。涵养书香社会、推动全民阅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其中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读书状况尤其令人关注。

  我国农村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耕乃本,读至远”,以耕创造丰衣足食的生活,以读致以知书达理的境界,两者兼备的人往往受人尊崇。“耕可致富,读能养心”、“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也常常悬挂在农家门口。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崇尚读书的风气在农村一度淡薄。

  耕读传统消逝 读书欲望依存

  “近五六十年,中国农村一些美好事物在逐渐消逝,这些事物的消逝可能会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永远之痛,而耕读传统的消失,可能会是痛中之痛。”张少雄教授在《怀念农村耕读传统》一文中如此回忆:“二十多年前,在湘北农村,在休闲、年节或喜庆场合相聚时,大人们多数谈读书、谈诗词、谈对联,或说神话、说传说、说故事、说乡村掌故,小孩子们多听着,大人们与小孩们都如痴如醉。”

  刘常书是一名退休教师,现为河北邢台南沟门村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在他的记忆里,一段时间来村里除了学生与老师,其他人别说看书,就是想在家里找一两本书都很困难。“但是如果因为读书的人少,就以为农民好像不爱读书,那真是错误的认识。”刘常书介绍,以前,农村里识字农民读书消遣是很常见的现象,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家里还能找到《林海雪原》、《创业史》、《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风靡一时的小说。《封神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等经典名著的精彩段落,更是农民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农民与读书并不绝缘。

  后来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来看书的农民果然不少。“农闲时每天有二三十个来借书,农忙时平均每天也会有五六人来借书”,刘常书告诉记者,“每天进出于南沟门村农家书屋的读者中,各种年龄层次的人都有。不同年龄群的读者,看的书不大一样。岁数大的,爱看农业科技类图书,往往还是抢着看,南沟门村一带盛行种板栗,结果介绍板栗种植技术的图书总被借阅一空;年轻一代则喜欢借文学、历史类小说,而孩子都是来看少儿类图书。”

  农民读书难 难在何处

  经济发展了,文化繁荣了,人民生活水平上去了,农村读书之风为什么反而淡薄了呢?

  “书价太高,不愿意买书。”这是不少人的回答。农民买书,考虑最多的两个因素一是廉价,二是实用,如果成本过高无疑会望而却步。虽说现在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子女教育、农业投入等各种花销也在同步增长。尤其是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读书问题更引人关注。费用太高会增加不少农村家庭的压力,教学条件的局限,比如课外书的匮乏又使孩子没有广泛涉猎的基础,加之目前的就业压力,更容易使一些农家心生退意。因而对农民群众来说,比盼望读书更迫切的,恐怕就是盼望读书成本的降低。

  在读书环境方面,以前在县、乡等基层发挥作用的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很多已被废弃,或被改作他用。随着基层文化站点缩减的,是麻将桌、牌楼的与日俱增。同时,真正适合农民阅读的、能够吸引农民阅读兴趣的出版物也并不多,以至于群众记忆深刻的永远是《三国》,永远是《水浒》。一位在出版社工作了十几年的编辑介绍:“出版社的图书出版,是与市场需求相联系的,农民读物市场在当前尚不景气,往这个方向的投资自然会谨而慎之。其实,这一块并非没有市场,而是未被充分挖掘。”

  文化重心由乡村向城市的迅速聚拢,一度使读书人争先恐后往城市汇集,现在我们的文化建设在各大城市已经搞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但是供养城市的乡村,却因人才、交通等种种原因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读书之风随之受到影响。同时,电视媒体的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农村,电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遣方式与精神生活习惯,反过来又使人们过分依赖电视。以往农忙闲暇捧书而读,逐渐变成一家老小围电视而坐。不能说电视媒体就不会带给人教益,但是其所带来的喧闹式、娱乐式的平面观感,与读书带给人的沉静与思考,毕竟是有区别的。传统的阅读生活,就在电视的众声喧哗中被一步步淡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群众 板栗 湘北 休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