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时间,林芝地区按照“实事求是,就地、就近、就急、自愿、可行,先易后难,梯度推进”的原则,就使一座座规划一流、设计一流、建设一流,红绿相间,与山水相依,与大自然相融的环保新村、旅游新村和小康示范村,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西藏江南”,彰显出高原社会主义村的无限生命力。
不仅如此,林芝地区还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和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紧紧围绕农牧区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改变面貌“六通一改”的目标,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的意愿,借外力、重内力、挖潜力,激发创造活力,采取政府补一点、援藏帮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汇聚组织帮扶、企业援助、社会捐赠等各方面的力量,在全区率先进行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2006年11月,在林芝地区召开的全区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现场会上,张庆黎、向巴平措等自治区领导对林芝地区安居工程建设的做法和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2006年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号令后,林芝地区在安居工程实施、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又采取“政府主导、民办公助、分级负责、奖补结合”四种方式,做到“八个结合”,即: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强基固本相结合、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村的大目标和自治区的总体要求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相结合,与各族农牧民群众的生活风俗和居住习惯相结合,与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和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相结合,与转变群众的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并注入“人文背景、生态环保、节能减耗”等理念,大力推广运用梯形彩钢环保铁皮、新型替代建筑材料,降低对木材的使用量,减少对树木的砍伐,要求安居工程建设既要突出当地民居特点,又能够安全适用,建设环保沼气,普及新式炉灶;整治村容村貌,改善饮水条件,确保农牧民住得放心,住得省心,住得开心。同时,全力做好“统筹、激活、吸引、争取”四篇文章。即:有效统筹和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激活农牧民群众投资主体,建立和推广“金卡”、“银卡”等信贷制度,进一步调动农牧民群众自觉参与安居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根据群众建房面积、规格、位置及建房对象的经济状况,制定不同层次的财政补贴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农牧民安居工程项目中的水、电、路、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牧区整体面貌;加强与对口援助省、市的沟通和联系,争取更多的援藏资金向农牧区倾斜,为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思路决定出路,成果源于落实。
林芝地区及时成立了由地、县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小康社会建设、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和村建设领导小组,地、县均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加强对“三个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制定了地、县两级领导干部和各单位、各部门对口联系点制度,并要求在工作中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农牧民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把抓好“三农”工作、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把农牧民安居乐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村的突破口,全力以赴帮助群众解决在增收致富和安居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有序推进,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钱为民所花。” 由此,林芝地区又迈出了以农牧民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村建设崭新而坚实的步伐……
林芝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卓嘎告诉我们,截至2008年底,林芝地区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不仅使21101户、12万人、90%的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而且还使9.6万、77%的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有3万多名农牧民用上了沼气,乡(镇)通电率达89%,行政村通电率达71%;农村公路里程达3059公里;乡镇和建制村通车率分别达 87%和81%。同时还完成了40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今年,林芝地区在投入资金4.15亿元,完成安居工程4146户,使100%的农牧民群众住上安全适用的安居房的同时,到年底,还有2个乡镇34个行政村的出行难的问题、40个偏远行政村的用电难的问题、92个行政村的饮水难的问题、3个乡镇20个行政村的通邮难的问题、17个行政村通固定电话和25个行政村的移动通信难的问题将得到解决,还将全面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任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1-20/10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