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层林掩映新村舍


    

     墨脱县墨脱村的集中连片安居房。

     素有“西藏江南”之誉的林芝大地,壮美的山川,茂密的林海,碧绿如翠的湖泊,奔流不息的河流,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旅游者的眼球。而今,这一切已不再是唯一最美丽的景色。徜徉其间,一道新的风景更加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从工布江达到林芝、米林,从波密、察隅到朗县、墨脱,从尼洋河畔到雅鲁藏布江两岸,从公路两旁到密林深山,一座座规划有序、错落有致、生态环保、民族特色浓郁、建筑风格各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新房新村,不仅装扮着林芝的秀美山川、碧水蓝天,而且还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卷……

     蓝天白云添新色,密林深处有人家。

     林芝地委书记、人大地区工委主任赵合感叹:“这一切,都源于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都源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都源于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村建设的伟大实践!”

     来自区内各地市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的区市学习、参观、考察团,到林芝实地参观、考察了林芝地区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后,也对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理念、做法赞不绝口。

     率先一步 找准村建设的突破口

     位于雅江河畔的朗县达木村,只是一个有着88户人家、366口人的小村庄。2002年前,在当地政府和福建省援藏资金的帮助下,达木村人结束了溜索飞渡雅江的历史,有了安全出行的现代钢桥。

     “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困扰之后的达木村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格桑拉姆的带领下,奋发图强、自筹资金、互帮互助,从拆下房檐上破旧木板的那一刻,开始了他们改变昔日贫困落后面貌、建设新村的第一步。”朗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达娃介绍。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仔细考证下来,它可以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西藏安居工程建设第一村”。因为谁也没有想到,正是在这个村6年前开创农房改造经验的基础上,林芝地区才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始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也由此催生了全地区上下全面推广、迅速铺开安居工程建设的大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鉴于林芝地区相对优势的地理自然条件和相对较好的发展基础,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林芝地区要在全区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林芝这个拥有18万人口、10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要在全区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突破口在哪里?带着这一问题,林芝地委、行署领导带领8个工作组沉到了基层……

     “抓住了‘三农’工作就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抓住了改善农牧区面貌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就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这是赵合等林芝地委、行署的决策者们和各级干部踏遍全地区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集思广益后的共识。

      于是,他们立足实际,坚定地提出了“在改革创新的观念上先行一步,在改革创新的思路上高人一招,在改革创新的举措上胜人一筹”的发展理念和改变农牧区面貌的“六通一改”的小康建设意见。由此,从2003年起,林芝地区就开始了名为“农房改造”的农牧区安居工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在解决好群众的温饱之后,要继续高度重视农牧区工作,在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和完善小城镇功能的同时,要以农房改造和建设村为突破口,引导群众正确健康消费和过现代文明新生活,为率先在全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时任林芝地委书记、人大地区工委主任白玛朗杰和时任林芝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赵合等林芝地区决策者们向全地区各县提出的要求。

       在安居工程建设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林芝地区紧紧围绕这一原则,坚持首先从完善和加强群众发展基础着手,并将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工布江达县作为安居工程建设(当时称“农房改造”)试点县。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林芝地区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也如此。石头砌墙、木瓦盖顶,楼上住人、楼下圈畜,是农牧民长期形成的居住生活习惯。因此,安居工程建设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些落后观念的抵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相结合 藏鸡 蔬菜 温室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