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阜阳市9个“亿元村”兴业模式的启示


        半截楼村党支部书记于国田告诉记者:“在农村,老百姓最相信的就是身边的那些摸得着、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典型。纯朴的本性,使他们一旦认为某种事情是好事,或者一旦认准某人,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跟着干。面对这种情况,突出能人效应、发展能人经济不失为引导农民致富的一剂良方,这些致富能人,敢闯新路,敢开先河,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引导群众走上发展特色产业之路。 ”

        政府引导做大产业

        特色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一个个“亿元村”,而“亿元村”在发展过程中又如何不断完善壮大呢?

        位于太和县北部的港集村,共有村民6300多人。作为太和县人发制造业的起源地,港集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人发加工为主业。在这里,人发产品被称为“软黄金”、“黑黄金”。近年来,随着当地人发制造业的发展,村民们逐渐富裕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刘建立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半数以上的农户经营加工发制品,仅注册登记的发制品企业达29家,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亿元。

        随着人发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深加工的发展,当地家庭式作坊的生产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形势,港集村“两委”班子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壮大市场优势、营造产业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在统一规划建设住宅新村的同时,筹建港集发制品工业集聚区,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将村里所有企业集中到集聚区,统一管理。

        在集聚区富泰发制品有限公司宽大的厂房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编织发套,公司总经理刘献对记者说:“搬到集聚区后,员工的工作环境改善了,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

        太和县副县长张亚军告诉记者:“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最坚实的依靠是政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集中精力为壮大特色经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诚信环境,帮助各乡镇从自身的历史传统、经济实力、资源状况、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等实际出发,做好特色经济的规划布局,同时加强像港集村那样有一定产业基础、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的特色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其起跳之基,支持其做大做强。 ”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西瓜 草莓 适应性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