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年产值8亿裘皮名村“养在深闺


白云长腰岭村八成村民从事裘皮产业如今开始转型升级冲出“深闺”


       

        长腰岭村积极向外迈,谋求更高的产业地位。资料图片

  尽管坐拥华南最大的裘皮生产加工基地,但长腰岭依然有点“忧心忡忡”。

  “如果这个产业被淘汰,我们这条村将来就没前途。”周文基说。

  周文基是白云区钟落潭镇长腰岭村总支部委员、村委主任。他这一判断的背景是,河北石家庄以及浙江余姚等地在政府的扶持下,裘皮产业快速崛起,并开始危及长腰岭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江湖”地位。

  另一方面,虽然长腰岭裘皮产业的年产值去年已经超过8亿元,但因为长期“养在深闺”,极少有非业内的广州人知道这个位于白云区的“中国裘皮名村”。

  经常自嘲为“农民”的周文基将其原因归结为长腰岭人的小农意识。“过去很多年,这里的人都是不够胆走出来,所以发展一直比较慢。”

  现在,“中国裘皮名村”开始大胆“行出家门”,以求在国内乃至全球谋求更高的产业地位,打造“中国裘皮之都”。同时,也以此为基点,带领农民奔康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村示范村。

  小村庄凭什么走出大产业

  一把月牙型切刀,左手张皮,右手拉刀锋,备好料后拼接缝合。广从路边,一间约15平方米的手工作坊里,4名工人和老板娘正在将貂皮的前后脚碎料拼合成一张“钟落潭标准”的碎皮(110×55厘米)。

  在长腰岭,这样的家庭作坊还有近300家。每到旺季,105国道长腰岭段便会竖起大量用来将碎皮晒干定型的木板架。

  “目前,长腰岭已聚集裘皮企业近360家,70%由本地村民开办。其中上规模的企业有二三十家,年产值超过8亿元。”周文基介绍说。产品除了在国内占有相当市场份额外,还远销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地。”

  既不是原产地,又不是销售区,常年炎热的广州为什么出现了一个在国内举足轻重的裘皮产业基地?

  1978年,由当时的一位副省长主导,长腰岭引入了港资亚洲皮草厂。随后,一系列港资毛皮企业落户长腰岭,并大量招聘和培育当地员工。随着国内经济的起飞,加之靠近香港的地缘优势,国际订单激增,长腰岭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发展成为华南最大的裘皮生产加工基地。

  在这个过程中,长腰岭村民从全国各地买回水貂碎料(貂的手、脚剩皮),在家庭作坊里通过手工配色、拼接后卖给各大皮草企业。

  长腰岭也随之成为全球最大的水貂碎料生产基地,水貂衣服成品、半成品更是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八成。

  与产业发展相随而生的是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村民收入水涨船高,裘皮产业也成为一大富民产业。

  在曾经从事裘皮加工的周文基记忆中,长腰岭以前是钟落潭最穷的村,有的村民连孩子几毛钱的学费都交不起。但现在,长腰岭已摇身一变,成为全镇人均收入最高的村。

  目前,长腰岭常住人口仅2261人,其中八成从事裘皮加工行业。去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近两万元。

  产业基地植入“市场引擎”

  缺乏专业交易市场支撑一直是长腰岭裘皮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

  基于此,长腰岭于2004年正式启动广州白云(国际)裘皮交易中心建设。今年8月8日,交易中心顺利试业。本月23日,交易中心将正式举行开业仪式。

  据介绍,交易中心占地面积150亩,规划建设皮草交易大楼、商务酒店、商业风情街、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区等区域,将全面打造成华南地区最大、最专业的毛皮、毛皮辅料、裘皮服饰交易市场。

  该交易中心首期用地40亩,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即将正式开业的是一楼约9000平方米、共178间标准商铺。目前已有超过110家厂家和商家进驻,其中包括不少来自香港和内地的知名品牌。

  裘皮交易中心不仅是各种资源实现对接的交易平台,也是长腰岭裘皮产业资源的整合龙头,意在培育一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引擎。

  “专业市场将带动裘皮产业链的巩固,带动华南裘皮产业的发展。”相关负责人表示,交易中心将致力打造一流的裘皮交易和展览中心,立足广州、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毛皮 产业基地 两条腿 生产基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