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桦皮篓里的岁月变迁折射鄂伦春猎户的新生活


有史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鄂伦春人世代漂泊于原始森林中,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从事原始的狩猎生产。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鄂伦春猎乡,生活安定祥和,生产经营蓬勃发展,鄂伦春族的生活变化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上

  “桦皮篓,开始不满于自己的‘待遇’了。”这是到达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听当地人说起的一件新鲜事儿。

  桦皮篓曾与鄂伦春族的生活密不可分,鄂伦春人对桦皮制品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但是,就是这些鄂伦春人借助锤子、锥子和针线利用桦皮制作而成的各具特色的桦皮篓,随着其功用的改变也折射出岁月的变迁。

  “祖先世代都是用桦皮篓来作针线盒、饰品盒之类的,有时我们会把采摘的药材放到里面,等有疾病时取出来用。”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的桦皮篓制作专家孟彩虹说,“但是,现在它已经退休了。”“退休了?”望着孟彩虹桌上一个个刚刚完工的精美桦皮篓,记者满腹疑虑。

       
  孟彩虹在制作桦皮篓。

  带着这一疑问,记者到达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时,再次向乡长抛出这一问题,乡长不禁失笑,说,“桦皮篓的功用丧失了,比如说,桦皮篓多是装置药材的,现在鄂伦春族人已不需要它。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时,由于饮食习惯及生活条件所限,结核病多发。但鄂伦春族人定居后不久开始享受国家的免费医疗政策,医院成为最大的药品仓库,还有什么必要再准备桦皮篓呢?”乡长这样说。在乡长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十八站乡的民族医院。在这里遇到了前来就医的鄂伦春民族乡村民,他向记者展示手中的医疗证,说,“只要拿着医疗证,就能享受免费医疗的政策,我们不再为看病而担忧了。”

  医院杨院长告诉我们,“十八站乡共有鄂伦春族群众567人,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这几年鄂伦春族乡的医疗卫生事业变化巨大。为了便利鄂伦春人的就医以及合理利用资金,医院于今年年初为鄂伦春族群众免费办理了医疗证,这也是医院建立鄂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第一步。如果政府划拨的资金有所剩余,医院将会集中对鄂族居民进行免费体检。”杨院长还带我们观看了政府出资新建的500平方米的结核病房,目前,这一病房可胜任十八站乡与白银纳乡的结核防治工作,与此同时,鄂伦春族的结核患病率也由多年前的3.9%下降至2.29%。

  原来如此,桦皮篓“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但它登上了另一个舞台——目前桦皮篓已作为鄂伦春族的民族工艺品,远销世界各地,桦皮篓里的故事,依旧在精彩上演。

  民族概况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1951年成立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鄂伦春族8196人,其中黑龙江省有3871人,主要居住在塔河、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区)的5个鄂伦春民族乡及6个民族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原始森林 仓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