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千年古村蕴生机




       
        图为村民加多在自家庭院里采摘苹果。本报记者 麦正伟 摄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自新中国成立后,自我区实行民主改革以来,高原大地和全国各地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中央特别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最美藏乡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栏,全方位展示高原各族儿女正在用不懈的努力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共同祝愿祖国——华诞六十谱写辉煌,锦绣前程无限风光!

  娘龙,一个坐落在林芝地区米林县雅鲁藏布江畔的古老村庄。悠悠雅江,见证了这个古老村落的变迁。我们沿岗派公路驱车来到了娘龙村,这个只有30户人家、168口人的小村庄早已没有了过去破败的痕迹,如今的娘龙村正以勃勃生机展现在世人眼前。

  回首过去:难忘沉重岁月

  据娘龙村的老人介绍,这个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传说在很久以前,在雅鲁藏布江对岸的山上,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从天而降,淌过滔滔江水来到此地,修建了一座寺庙——娘龙寺。后来,这名青年迁徙到山南泽当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并修建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藏王聂赤赞普,就为这个地方取名——“娘龙”,以祈求圣人的庇护。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娘龙村有现在的变化,实在经历了太多坎坷和磨难。”59岁的大桑杰,曾是娘龙村的村委会主任。他说:“过去,天灾人祸让娘龙人苦不堪言。村里最早的时候有100多户人家、600多人,一次大瘟疫使很多人丧生;1950年,又一场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使全村绝大部分房屋倒塌;1959年3月,以达赖为首的反动集团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武装叛乱。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散布谣言,说‘共产党要杀人,不允许老百姓信教’。于是,村子里一部分人就偷偷地远走他乡。当时,我的父亲云丹群培也因为害怕,抛下我和母亲跑到了印度。那时,全村的人口加上从昌都地区迁徙过来的几户人家还不到100人……”

  大桑杰告诉我们,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深入,束缚在藏族群众身上几千年的封建农奴制枷锁被彻底砸碎,娘龙人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娘龙村的历史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珍惜现在:创造幸福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西藏农牧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米林县羌纳乡党委书记陈绪全告诉我们:“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及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创造美好生活的干劲前所未有……”

  “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结束了我们一个劳力一天只能挣9毛钱的历史。”大桑杰接上陈绪全的话茬,激动地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后,政府还给我们派来了技术员传授种植技术。很快,大家都尝到了包产到户的甜头,村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这时,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桑杰告诉我们,1983年,他父亲云丹群培受改革开放和对藏胞回国探亲优惠政策的吸引,从印度回到了娘龙村。云丹群培亲眼目睹了乡亲们的生活和村里的巨大变化后,感慨万千,后悔地对亲人们说:“谣言害人太深啦!是共产党给了我们老百姓新生、自由和幸福,我真后悔当初远走他乡啊!”

  近年来,受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鼓舞,娘龙村人搞起了以藏香猪、藏鸡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和以种植优质水果为主的经济林木与庭院经济种植业。娘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顿珠告诉我们:“没有技术,村‘两委’班子通过乡党委、政府请县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到村里给群众传授果树栽培、蔬菜种植、沼气建设、藏香猪藏鸡养殖等实用技术;没有钱,村领导就主动掏钱垫资,保证村里一户人家也不落下。” 顿珠说,现在的娘龙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使全村30户人家建起了蔬菜温室大棚和优质水果大棚,种植优质水果达80亩;村里还建起了核桃基地和综合养殖场;家家户户买了汽车,组建了“娘龙农牧民汽车运输队。”2008年,娘龙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了5984元,其中现金收入达4180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藏鸡 沼气 林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