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万荣千万富翁耗尽家财家乡造田


他事业如日中天,却舍家弃业回乡承包荒山垦荒种田。有人称赞他是“当代愚公”,儿女却说他是“发神经”,而他的回答是“砸锅卖铁也要干到底”。他就是万荣县荣河镇北杨村农民企业家范福年。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和油价高涨,打乱了他的整体规划,曾经的千万富翁不得不举债度日。

  “穷娃”范福年:要过饭,打过工,终有所成

  万荣县荣河镇北杨村东依峨嵋岭,三面环沟,沟壑纵横,黄河从北杨村边奔流而过,河对岸就是陕西韩城。
  1960年,范福年就出生在这个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粮食供应短缺,许多人吃不饱饭。由于家里穷,上学对于范福年来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童年的他不得不跟着母亲到处要饭。忍饥挨饿的乞讨生活让他永生难忘。“家中大部分时候都没有粮食,母亲总是拿一把小笤帚起劲地清扫瓮底的面粉。”这是老范对童年最为深刻的记忆。
  1978年,范福年只身一人远赴西安谋生。“背过石头,运过水泥,后来做起了防水材料和化工生意。”因为怕别人看不起,每次回乡,范福年都不愿说自己在西安的具体情况。
  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范福年从一个普通的打工仔成为了水泥添加剂领域的巨头,创建了奇辉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工厂、名车、豪宅,身家千万的范福年成了方圆数十里人人羡慕的农民企业家。
  由于生意的需要,范福年举家迁住西安。生意场上的成功也让范福年成了秦晋两地的名人。

  “富豪”范福年:开名车,住豪宅,难舍乡情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杨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些老弱病残,有时候,有老人过世,连抬棺材的人都凑不齐,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也都不愿意种地。”
  虽然身在西安,但老范每年都会回万荣老家看望乡亲们。每次回乡,范福年都为家乡一成不变的面貌揪心,也常常因此睡不着觉。“家乡实在太落后了,老百姓的日子太苦了。”
  在他的心中,北杨村才是他的家。“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根。”
  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村里的可耕种土地面积从解放前的2800亩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800亩,村里的荒沟却从解放前的1500亩增加到现在的3000亩。仅有的1800亩耕地还散布于大大小小70多个山头上,最大的只有半亩,最小的还不到席片大。全村1600多口人,人均不到1.2亩,而解放前,村里的人均耕地面积为5.5亩。
  北杨村的耕地大多坡陡路窄,肥料、庄稼、种子只能靠人扛肩挑,因无法浇灌,加之耕种不便,产量很小。原来靠种地为生的村民不愿再在土里刨食,纷纷到城市打工,原本少得可怜的土地不少被撂荒。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好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无事可干,每天打麻将,不仅浪费劳动力,也给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压力。”
在老范眼里,农村耕地减少,粮食产量下降,劳动力闲置是个“共性问题”,“不及时解决,将来会把更大的难题留给下一代。”

  “愚公”范福年:移山丘,填沟壑,只为圆梦

  在西安期间,范福年有幸结识了著名作家贾平凹,并与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与贾平凹的交往中,范福年对世界粮食危机、国家粮食安全、耕地红线等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扩大可耕种土地面积是一个利在千秋的好事。”老范认为贾平凹的这句话说到了中国农村问题的“点子”上。
  老范心里有自己的一笔账:万荣县现有荒沟荒地30多万亩,这些荒山大多寸草不生,光秃秃的,水土流失严重。“如果开垦出来,种树可以蓄积林木,保持水土,种粮则可以增加耕地面积,解决粮食危机。”
  2007年7月,四台推土机开进了北杨村。满腔热情的范福年,怀揣500多万元积蓄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北杨村,开始移山填壑,他要把千亩荒沟改造成良田。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老范干脆把家搬到了沟边,与老伴吃住在田间地头。
  到2008年秋季,范福年开垦的荒地除了一整块有100多亩大外,其他大大小小的狭长地块加起来近500亩。
  “这些新平整的地土质非常好,一年深翻两次就是好地,按一年麦秋两熟算,效益非常可观。”老范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远期规划,“造田的首期工程完工后,我要把附近的黄河水引上来,与山东寿光等地的农科专家合作,建一块高科技农田。然后,建立面粉厂和生态养殖场,发展现代农业,带动上千人就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开垦 粮食 土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