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牛庄村靠菜“华丽转身”


        阳光明媚,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牛庄村村民张爱国站在自己的蔬菜大棚前,禁不住喜笑颜开:“我原来在外打工,做饭店大厨,烟熏火燎,一个月不过一千多块;现在我回村为自己打工,种12个大棚,一年下来能挣十来万呢。”走在牛庄村街道上,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贯穿东西南北,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错落有致,谁能想到,八年前的牛庄大部分村民住的还是灰头土脸的土房子,踩的还是尘土飞扬的土路呢?镇里的蔬菜协会会长牛占江自豪地说,这路都是村民们通过种菜富起来后自发集资修建的,房子也是这几年陆续盖起来的。以前村里人都是用平车拉菜去卖,后来改蹬三轮,现在交通工具则变成摩托三轮、机动三轮了。八年的时间,借助于蔬菜产业的发展,轵城镇牛庄村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完美的蜕变。

        2000年的牛庄还是个除了385亩耕地外一无所有的小村庄,地上没企业,地下没资源,人们就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穷则思变,在市农业局技术员的精心指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牛庄村的蔬菜之路就此铺就。从最初的四个大棚发端,到2001年的14个大棚,再到如今的200多个大棚;从最初的棚均4000元,到如今的棚均收入1.5万余元,牛庄村的设施蔬菜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高,质量越种越好,牛庄人的钱袋子也一天天地鼓起来了。

        现如今的牛庄今非昔比,八年前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余元,现已突破8000元,360户人家有近一半的家户都有了自己的蔬菜大棚,还有四分之一的农户专门从事蔬菜营销。蔬菜产业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真正成了村民的“致富法宝”。蔬菜产业不仅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还使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是村里生产发展了,因种植温棚菜致富的农户越来越多,许多在外打短工的村民又回到了村里,从事温棚蔬菜生产。二是乡风文明了,吵吵闹闹的事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以前大家都穷,市里救济款下来,总是为谁得、得多得少闹来闹去,互不相让。现在家家都种菜,家家都富裕,邻里街坊有个什么事,都互相帮衬着,村里和谐了。三是村民素质提高了,大家伙儿都变成了技术专家,在周边村里也扬眉吐气了。过去因为牛庄穷,出去说话没底气,现在十里八乡的都知道牛庄种菜种富了。周边村搞大棚,都来牛庄请人去指导,提起牛庄,大家都会翘起大拇指说:“牛庄人种菜,就是牛!”

        像牛庄这样的蔬菜村在济源市不止一个,全市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得力于市委市政府的扶农支农好政策。2009年,济源市涉农资金达到3.9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千元,其中用于农业结构调整的专项资金为8683.5万元,用于设施蔬菜建设的奖补资金则由2008年的75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这样的奖补力度在整个河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都是少有的。沐浴着济源市惠农利农政策的温暖春风,在“要想富的快、种植大棚菜”的思路指引下,在市农业局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加上牛庄等典型村的示范作用,现在,蔬菜产业已成为济源市强镇富民的主要手段。2007年底蔬菜产业年产值达3.95亿元,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粮食作物产值,2008年则以4.11亿元的产值再创历史新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大棚 设施蔬菜 蔬菜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