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大寨:“昔日圣地”的辉煌、落寞与崛起




  据《大寨村志》记载,1960年大寨人均收入突破百元大关,劳动日分值达到1元,成为昔阳县首屈一指的富裕大队。

  大寨村的事迹引起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关注,1960年8月3日,《山西日报》发表社论《陈永贵——支部书记的好榜样》。此后,省内去大寨参观的人就陆陆续续地多了起来。

  宋立英说,1963年的大寨虽然土地耕作得非常整齐漂亮,但村容村貌依然是破破烂烂的。突然而至的洪灾,让大寨人不得不重建家园。而这个时候,陈永贵做出了一个决定,提出“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

  “三不要”是不向国家要粮、要款、要物资;“三不少”是,当年卖给国家的粮食不少、分给社员的口粮不少、集体收入不少。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当时昔阳县送给大寨的救灾物资已经运到了村口,陈永贵让他们拉回去送到受灾更重的地区。宋立英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为了鼓励村民,陈永贵提出了自力更生十大好处。陈永贵吸烟且不识字,他想到一条就说一条,下乡干部就记在烟盒上。

  重建大寨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在1963、1964、1965这三年,大寨村民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就盖房子,有时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贾海文还记得儿时的情况:早上天还不亮父母就下地了,然后再派人一家一家把做好的早饭端到地里去。有时候要干活还得等一会再吃,如果是冬天,就这么一会的工夫,饭就冻了。大寨人把这个叫做“冰碴饭”,吃过以后接着再干。夏天也是下午1点多才回家,春秋冬三季早晨、中午根本就不在家吃饭,到了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到家。

  大灾之年,大寨的粮食产量达到42万斤,亩产745斤,卖给国家粮食24万斤,社员人均口粮400斤,各项指标均与上年持平。

  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传到了北京。1964年2月10日,《大寨之路》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当年12月底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把大寨精神总结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大寨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村,迄今仍然只有216户,523口人。无论是从地理方位、土地、人口、粮食产量以及工业产值等等方面来衡量,大寨都没有优势能让自己从中国64万个行政村中脱颖而出。

  然而,大寨又是那么的不平凡。1966年8月12日,经毛泽东同意,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公报中第一次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作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在最辉煌的时代,大寨一天接纳各地参观的人数有2万人。

  据官方资料统计,从上世纪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后期,大寨共接待来自全国参观者多达960万人,其中1967年突破100万人,1968年突破200万人,1969年超过276万人。

  去过大寨的人都可以想象那会是一个多么摩肩接踵的场面。因为大寨村占地面积只有1.88平方公里,而且绝大部分都被虎头山占去了,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也不过几百平方米。

  宋立英家就在小广场西侧的山坡上,与郭凤莲和陈永贵相邻而居。宋立英和她的丈夫贾进财是当年大寨村里最有名的老劳模。

  宋立英是大寨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多年担任大寨村妇女主任。贾进财是1945年大寨解放后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发现陈永贵的能力之后就主动让贤,从而成就了新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农民陈永贵。

  陈永贵的不平凡早在大跃进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在浮夸风最严重的时代,陈永贵顶住压力,坚持把大寨的亩产数字500斤上报,这在昔阳县只此一家。而同一时期将玉米产量报为2000斤、土豆1万斤的村庄比比皆是。

  来大寨的人都想看看陈永贵,但很少有人能够如愿。因为陈永贵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因为外边学大寨而把大寨的生产秩序搞乱。

  1975年到1980年,陈永贵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他始终保持农民本色,一块白毛巾、一件对襟衫、一双农家鞋是他标志性的装扮,即使在中南海,这种装束也从来没有改变。

  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陈永贵提出“三三制”的工作原则,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央,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面上跑,三分之一时间回大寨蹲点。在任时,他一回大寨就下地干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核桃 玉米 总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