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大寨:“昔日圣地”的辉煌、落寞与崛起


从来没有一个村像大寨一样对中国的农村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她浓缩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变迁,承载了中国农民几代人追求温饱和富裕生活的梦想。

  在农业学大寨的过程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动员了几亿农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业生产力的释放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短短的20年间,大寨被时代洪流冲上波峰又跌入低谷。上世纪90年代后,不甘落后的大寨人经历了涅槃般的痛苦转型,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村的道路。

  1963年8月1日,建军节。

  每年的这一天,山西省太行山深处的小县城昔阳都会举行一场还算盛大的庙会,在商业流通并不便利的年代,庙会吸引着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

  大寨村距离昔阳县城5公里,这场庙会也是村里老百姓的大节日。可是,这一年却让大寨的老百姓有些失望,因为天阴沉沉的,马上就要下雨,他们可能去不了县城了。

  然而,失望很快就变成了盼望。大寨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地方,如果能下场透雨,也就能保证今年秋天粮食有个好收成。

  “从2号到8号,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暴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大寨村几乎都被冲没了。”2009年8月17日下午,80岁的宋立英坐在自家的旅游纪念品商店门口对CBN记者回忆起了那段历史。

  更让大寨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在给大寨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大寨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荣耀。在日后的半个世纪中,这份荣耀不仅带给了大寨不尽的鲜花和掌声,更带来了无数的荆棘和泪水。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李留澜说,大寨是一个缩影,它浓缩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变迁,承载了中国农民几代人追求温饱和富裕生活的梦想,今天,这种梦想正在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自力更生的富裕村

  大灾之年,大寨的粮食产量达到42万斤,亩产745斤,卖给国家粮食24万斤,社员人均口粮400斤,各项指标均与上年持平

  洪水来的时候,新中国最传奇的农民陈永贵不在大寨,他正在昔阳县城开会。宋立英回忆说,陈永贵回来的时候路都断了,村边河沟的水已经有半腰深,是村里会游泳的年轻人把他驮回来的。

  洪水冲垮了大寨农业合作化以来10多年整修的土地,房屋、窑洞大半坍塌,存粮也被水冲走。据史料记载,1963年洪灾之前,全村共有270多间(孔)房屋和窑洞,且大多破旧不堪,洪水冲垮了190多间(孔),近半村民无家可归。

  陈永贵回来以后,村里的老人们忍不住痛哭。陈永贵对村民说,人没有损伤,牲畜也在,这就是大喜事。洪水冲走一个破大寨,咱建设一个新大寨。

  其实,在洪灾之前,大寨已经是山西省农业的典型。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为了解决全村300多口人的吃饭问题,大寨人在耕作土地方面发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最被那个时代中国人熟知的是三战狼掌窝。大寨地处太行山土石山区,大自然的七道沟八道梁将一面山坡的土地分割得支离破碎。狼掌窝是大寨最大的一条沟,1955年、1956年两次治理均被洪水冲垮,1958年大寨提出打弓形坝。

  大寨村委会会计贾海文对CBN记者说,弓形坝是陈永贵的发明,当年大寨造田的主要方法是在沟里面垒砌石头,再用土来填平,这样就造出了海绵田。但海绵田经不起洪涝灾害,洪水连续两次将石坝冲塌,泥土全部被冲走。

  陈永贵下雨的时候出来观看,发现之所以窑洞下雨的时候没事,是因为窑洞上面是弓形的,把雨水带来的冲击力从两边分散走了。第三次治理狼掌窝时,大寨人就建了弓形坝,从此,大寨梯田多次经历了洪水的考验。大寨人大战狼掌窝的事迹后来被编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

  大寨人改造“七沟八梁一面坡”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原来,大寨最大的地块也只有一亩多,最小的只有几厘,全村一共有4000多块土地。经过改造之后最大的有20多亩,最小的也有1亩多。

  大寨人还总结出来诸如合理密植、深种深刨、一茬变两茬等等科学种田的方法,使得亩产量超过了平原地区良田的产量。像“一茬变两茬”小麦和玉米套种,一亩地产量达到1600多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核桃 玉米 总结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