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乡位于莒县东北部,与五莲县接壤,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辖71个村、5.3万口人、5.4万亩耕地,低山丘陵占全乡面积的90%以上,素有“三山六岭一分田”之说,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库区乡,过去一直是全市最贫穷落后的乡镇之一,1995年全乡人均工农业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 均纯收入均居全市最末位次。为尽快改变桑园贫穷落后的面貌,市委、市政府先后将其列入“三带一包”、“莒北开发”和包联对象予以重点帮扶,莒县县委、县政府也从干部配备、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桑园乡历届班子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靠“自我加压、负重移位”的目标凝聚力量,靠“苦干不苦熬、苦干不叫苦”的精神鼓舞斗志,靠“不甘落后、苦干实干”的拼劲治山治水,靠“一届接着一届干、一级带着一级干”的韧性突破发展难题,努力在劣势中辟新路,在困境中求突破,使一个过去有名的穷乡僻壤在短短十余年间发生了深刻变化。先后被授予“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全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五个好”党委、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8年全乡工农业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95年的3.7倍、3.9倍和4.99倍。
一、变劣势为优势,打牢发展基础
过去的桑园是有名的闭塞之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受三大瓶颈制约:一是交通闭塞。唯一通向外界的莒(县)五(莲)公路坡陡路窄,坎坷不平,尽管距县城仅25公里,但开车需1个多小时,1995年前一天只有一班公共汽车通行,由此导致外地人进不来、本地人出不去。二是土地贫瘠。全乡低山丘陵占到九成以上,山多地少、坡多林少、沟多水少,水土流失偏重,山岭薄地居多,有雨即涝,无雨即旱,发展条件很差。三是农业落后。经济发展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而且结构单一,加上自然条件差,农业产出效益极低。面对重重困难,几任班子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积极改善自然条件,努力变劣势为优势,从而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打通交通“大动脉”,将穷乡僻壤变成开发热土。桑园乡的历届班子都有一个共识,尽管桑园位置偏僻,而一旦突破交通瓶颈,就能凭借距莒县县城较近、与五莲县相邻的位置,将自身变为寸土寸金的开发热土。为此,他们在全乡叫响“打通大动脉、促进大发展”的奋斗强音,一任接着一任全力突破“三通”工程,使山乡的交通条件得到全面改观。一是突破“乡外通”。1996年举全乡之力,万人风餐露宿会战半年多时间,对莒五公路进行削高填洼和整修硬化,打通了连接莒县五莲、贯穿全乡东西的交通动脉。为突破全乡仅有一条东西通道的制约,今年他们又筹资450万元,加快打通桑园至招贤的通道,工程完工后桑园距206国道仅12公里。二是突破“乡内通”。为解决袁公河将桑园南北隔离的现状,在整修莒五公路的同时,他们又一举建起袁公河大桥,结束了全乡多年南北分离的局面。同时,先后对乡内3条主要干道进行拓宽改造,使全乡所有主干道相互贯通。三是突破“村村通”。2003年以来,他们抓住机遇,大规模开展村村通公路改造建设,累计硬化道路104.5公里,新建改建桥涵16座,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交通“血脉”的贯通,使桑园由一个穷乡僻壤变成了一片开发热土,近年先后吸引21家工业企业安家落户。
(二)实施开发“大会战”,将不毛之地变成绿水青山。桑园有10万亩山场、10大流域、283座大小山头。对此,历任班子也有一个共识:桑园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水,关键在干。于是他们也都采取了一个共同行动,就是发扬“一届接着一届干、年年四季不断线”的精神,以大会战的形式,全面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小流域治理,十多年来先后对苑庄流域、万子山流域、长远流域、黄山流域、芦家河流域等进行重点开发治理,累计完成投资2697万元,投工542万个,动用土石方796万立方米,建成102座水库、塘坝,直接增加蓄水210万立方米,使全乡蓄水总量达到1430万立方米,扩大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通过综合治理和全面改造,全乡十大流域均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绿树满山,果园连片,形成“上看瀑布连瀑布、下看水库连水库”的景观,不仅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而且扩大了有效灌溉面积,生产条件大为改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苑庄流域成为小流域治理的样板,被水利部、财政部表彰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7-16/98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