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中国农业:30年突围与跨越


  30年前,发生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那个“冬天的故事”,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在改革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执著前行。30年来,改革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旧体制封闭僵化的颓势,迸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也使农村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与农村经济出现了巨大的飞跃。

  回顾过往的30年,我们可以断言,对中国农业的贡献怎么估量都不过分!农业不仅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积累,还为沿海经济发展输出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正是农业的发展,夯实了中国崛起的基础;正是农业的发展,锻造了中国腾飞的翅膀;正是农业的发展,托起了“中国制造”的奇迹。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农业与农村的巨大支持,我们能创造30年的辉煌。

  解决了困扰历朝历代的吃饭问题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人民公社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0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像一台强力发动机,驱动了中国农业走上了螺旋式上升的跨越之途,创造了中国农业史上空前的30年“黄金时期”,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让困扰历朝历代的饥饿阴影化为历史云烟。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032亿斤,30年内粮食增产60%以上,中国人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创造了用世界9%左右耕地养活世界20%左右人口的奇迹。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也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彻底消除了留在中国农民心中的饥饿阴影,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粮票、油票等票据在完成使命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30年间,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农业生产结构由种植业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共同发展,特别是在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稳步发展,逐步打破过去“粮上经下、粮下经上”的循环;畜牧业、渔业持续快速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80∶3.4∶15∶1.6变为2007年的52.3∶4.0∶34.2∶9.5。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96万亿元。

  农村改革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同时,在国民经济发展徘徊起伏的不同阶段,农业都起到了稳定经济、稳定民心的作用,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而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对13亿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制度创新打造发展奇迹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中国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这种朴素表达,蕴含了深刻的实践理性真谛。中国农民的这一伟大创造,在中央总结和推动下,成为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政策基石和制度支撑。实践已经表明,家庭承包制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进而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30年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项制度的创新。

  当然,两亿多农户经营分散,难以抗拒市场风浪,但发明了家庭承包经营的中国农民,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着这种经营方式。30年间,中国农民从来没有放弃在农业经营方式方面的探索。上世纪80年代,农村开始出现新的专业合作社;90年代,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出现农业产业化合作;新世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愈发走向频繁。一系列在农业经营方式上的尝试使得农民经济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快速提高,农村生产力在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提升。农村经济正从由推行“大包干”而确立的“家庭竞争”模式,逐渐步入“家庭竞争”与“组织竞争”并行的态势。

  从家庭经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到统一经营方面发展农户联合和合作,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中国农民从来没有放弃过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统一经营的内涵。在农民自发探索的同时,党和政府对农民的这些改革和创新积极地进行总结和推广。党的十七大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第一次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合作组织的勃兴,是农民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一次突围。它和乡镇企业、农民工经济一样,是又一次伟大的“集体创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农业生产 连续 总结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