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 农民消费的八项支出构成比重序列从大到小排列为:食品、居住、文教娱乐、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这一时期,影响居民消费最大的依然是食品支出与居住支出,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文教娱乐支出增长较快,超过衣着和家庭设备支出上升到第三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7%,比上一时期提高了4.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农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较快,粮食、蔬菜类等一般食品的消费量下降,营养类的肉禽蛋、水产品的消费则成倍上升,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食品集约型消费”特点。
进入新世纪: 农民消费的八项支出构成比重序列从大到小排列为:食品、居住、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等。这一时期,食品支出所占比重快速下降,比上一阶段下降13.1个百分点。居住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提高2.2个百分点,反映农村再度兴起新一轮建房热潮。这一时期,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长,所占比重超过了衣着、家庭设备支出等,上升到第四位和第五位。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三项支出所占比重达28.7%,比上一时期提高了12.4个百分点。说明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在农民消费中占有一席之地,标志着农民消费正向“享乐发展型”迈进。
(二)山东农民吃、穿、住、用各项消费内部结构变化特点
1、食品消费结构优化,生存质量明显提高。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饮食结构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由吃饱向吃好转变。一是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副食消费迅速增加。人均主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 75.4%,下降到2007年的25.4%,降低了50个百分点。同期,人均副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份额,则由1978年的23.1%上升到2007年的43.7%,提高了20.6个百分点;二是肉禽、油、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营养状况显著改善。2007年,农民人均消费食用油7.1公斤,比1978年增长3.2倍;猪牛羊肉7.6公斤,增长1.4倍;家禽2.8公斤,增长11.7倍;蛋类10.2公斤,增长10.3倍;鲜奶7.4公斤,增长73倍;水产品4.7公斤,增长4.9倍;三是在外饮食支出越来越多,占食品支出比重提高。人均在外饮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份额,由1978年的1.7%,上升到2007年的13.9%,提高了12.2个百分点。
2、衣着消费趋向时尚,穿着更加舒适高档。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居民温饱问题的解决,衣着消费观念逐步更新,其突出的变化是,对原布的购买量逐步下降,对成衣的购买量逐步增加,并越来越讲究穿着的质量、款式、花样,且趋于高档化。2007年,人均衣着消费224.2元,比1983年增长5.5倍,年均增长8.1%。其中,人均购买服装支出144.5元,比1983年增长24.6倍,年均增长14.5%;购买面料支出11.5元,下降31.3%,年均降低1.1%。2007年,成衣消费占服装消费的比重为92.7%,比1983年提高64.3个百分点。过去一统天下的布鞋、胶鞋和凉鞋,已被各种皮鞋、旅游鞋、时装鞋所替代,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55.4元,比1983年增长21.2倍,年均增长13.7%。
3、住房日趋宽敞舒适,居住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加大了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建设力度,排排砖瓦房、幢幢新楼群拔地而起,成为村建设最鲜明的写照。一是居住宽敞明亮。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9.8平米,增加到2007年的31.7平米,增长2.2倍。2007年,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达到30.3 平米,占住房面积的95.5%,比1981年的 40.2%提高了55.3个百分点;二是居住条件改善。2007年,全省99.9%的农户住房拥有卫生设备, 75.2%的农户住房拥有取暖设备,31.2%的农户使用炊事清洁燃料,95.1%农户饮用安全卫生水,51.0%的农户住宅外有水泥或柏油路面。
4、高档用品从无到有,普及程度迅速提高。农村居民对耐用品的消费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件”,到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影碟机“新六件”,再到抽油烟机、热水器、空调、照相机、录象机、家用计算机等新型耐用消费品,消费档次大大提高。到2007年底,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冰箱39台、彩色电视机104台、影碟机61台、洗衣机57台、热水器23台。一些农户还购买了抽油烟机、微波炉、录像机、照相机、空调等高档用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6-02/95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