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河南省汤阴县五陵镇旱塔河村“大学生村干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国强正在清理猪舍卫生。2005年12月,李国强通过考试成为安阳市汤阴县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任五陵镇旱塔河村党支部副书记。中新社发张志勇摄
“今天村里开完会,我要联系草莓苗和甜玉米种子,再去地里看看。”二十五岁的大学生村官王丽娜,打算这样度过“五四”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与她已在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二条街村度过的八百多个日子,并无什么不同。
老家在平谷山区的王丽娜小时候的梦想是到边远山区当老师。大学毕业前夕,北京市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她带头报名成了一名村委会主任助理。两年来,她提议种植的草莓品牌成了“中华名果”,申请到市发改委一百五十万元人民币发展资金;她自己也当选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成了这个群体中的一颗明星。
近年来,随着中国村战略部署渐次铺开,广大农村亟需具有现代知识、思想与眼光的青年人才。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同时,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城市里就业非常困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无疑是解决这对矛盾的“最合理选择”。
王丽娜所在村的村委会主任李连江对记者说:现在农村的结构是,二十岁以下的在念书,二十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在外边打工,剩下三十到六十岁这部分人知识不多,又上有老下有小,致富很成问题。大学生有技术、有思想,还有人脉资源,“对农村帮助特别大”。
在王丽娜身后,中国正有越来越多的学子踏着他们的足迹走来。
目前,北京、浙江、海南等十三个省份已经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其他十八个省份也有部分市、县开展此项工作。
今年,北京计划再招募三千大学生村官,全市大学生村官总数将达八千六百名,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
今年起,中组部等机构将用五年时间选聘十万名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培养建设村的骨干力量,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规模之大,为近年来首次。
然而,等待这些新时期“知青”的,绝非坦途。
此前即有媒体报道,四川省十年来先后选派八千多名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由于重视不够、经济待遇偏低、教育管理没跟上、政治激励不到位等因素,流失率超过七成。
亲自挑选并见证大学生村官成长的李连江也直言不讳,大学生在村里任职这三年,真正成功的只是少数人。这既有大学生自身原因,也有村里是否支持其工作的原因。“人呆懒,车呆散”,“那些没干啥事的,将来就是个问题”。
村官王丽娜自己对未来则并无过多思虑:“先别说成不成功,自己能干的事情先去干了,再说成不成功。我就是这么想的!”
而随着十万新鲜血液源源不断注入中国的广阔原野,大学生自身以及中国决策层的这一长远部署究竟成功与否,最终的打分牌还是在老百姓手里——
当记者结束在马坊镇几户村民家的采访时,年逾七旬的村民李占生执意登到高处,从自家的香椿树上打下一大捧新鲜的香椿叶,热情地送给本村的大学生村官蔡新和记者。
也许,这一捧香椿,已胜过千言万语。(中新社记者 张朔)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5-05/9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