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农民需要接着“地气”的文化


        新华社记者王海鹰

        农历正月十二,有着近800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活化石”山东省惠民县胡集书会,在一片鼓板弦歌、琴筝齐鸣中开场。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此地,登场亮艺,说书卖场。但见各色鼓书声腔婉转,弦调悠扬,汇成一片书山曲海,当地三四万农村观众浸淫其中,乐而忘返。

        胡集书会始于元朝,兴于明清。与河南省马街书会,并称全国两大书会。2006年,两大书会同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几百年来,胡集书会成为乡民节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在这个天然大舞台上,艺人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击鼓弹琴,说古唱今,以最简朴的方式传播中华文明,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教化民众,娱乐大众,成为农村文化史上一道奇观。

        这样一个乡村民间曲艺展示交易会,为什么能历800年而不衰?它的生命力从哪里来?究其根本,是因为胡集书会一直接着“地气”,它的生命力就来自老百姓对乡土文化旺盛的需求。胡集书会的艺人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熟稔农民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以他们创作表演的节目乡土气息十足,农民入耳入心,天再冷也愿意听,花钱也愿意听,这就是胡集书会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从胡集书会看开去,今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农村群众的热切愿望。9亿农村群众的文化需要,我们该如何去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该如何去保障?

        毋庸讳言,反映农村生活、创作给农民看的文艺作品如今日渐寥落,有些作品即便是以农民或农民工为主题,其目标群体也不是农民。一些文艺工作者高居庙堂,很难下乡,即使下乡演出,也很难接触群众,也很少有人愿意深入生活,为农民写书、写戏。

        接着“地气”,普通大众需要的、叫好的文化才是好文化;来自民间的喝彩才能培养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只有吸吮民间艺术甘露,才能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深受群众喜爱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十分注重到马街书会和胡集书会采风和演出,这恐怕是她的艺术一直保持恒久魅力的重要原因。

        带着泥土芳香的文艺才真正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在此,我们想提醒广大文艺创作者、表演者,要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没有理由忽视9亿农民,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创作适合老百姓审美口味、而又符合时代特色的优秀乡土文艺作品,让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播 农历 群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