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十分遥远。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其实并不遥远。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亮点一:土地流转,农村土地集约模式的新探索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呈现规模化、加速化的趋势,成为创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的突破口:除了以往常见的“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流转”、“土地流转经营公司参与流转”、由承包农户将土地使用权直接转包给业主的“业主租赁”、将土地经营权交给集体再由其转包给业主的“反租倒包流转”等模式,又涌现出“股田制”、“农地招商”等多种模式。
一般来说,股田制公司往往脱胎于农民的专业合作社,是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的新探索,往往出现在农业产业化链条比较健全的地区。农民以地入股的主要特征是:农民以地入股建公司,与龙头企业产业合作,政府提供融资担保,农民参与管理、分享红利。
重庆市江津区是全球知名果商澳门恒河果业公司的重要果源基地。2005年10月,江津区李市镇牌坊村77家农户“以地折资入股”成立仁伟果业有限公司种植柑橘。记者发现,这家农民公司颇像一个工厂,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进行管理。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大大提升了产业水平和农业效益。牌坊村委会主任李贵才告诉记者:“以往的合作社对大家约束不强,壮劳力大量外出打工,果园基本无人管理。合作社资金有限,果园施肥、除病没有保障,果树长势一直达不到恒河公司的要求。而股田制则有效避免了这些问题。”
目前,重庆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先后组建了35家公司,涉及柑橘、生猪、花椒、青蒿等产业,入股农民1.1万户,入股农田达2万多亩。
重庆市梁平县梁山镇八角村从2002年起就兴起了“农地招商”。开始只是一些村民自发搞零散的对外转包,后来村民们就要求把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里统一组织流转,对外招商。这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的城郊村,已经集中流转耕地11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50%。
村民谢必福说:“自己种田不划算,一旦遭了天灾还要往里赔钱。通过村里统一‘招商’,不仅让土地收益升了值,还解决了我和老婆的工作,不用跑到城里去,在茶厂就能打上工,两人一个月收入2000来块钱,想吃啥就吃啥,家里还用上了沼气。”
亮点二:盘活生产资源,农民增产增收增效
除耕地外,内蒙古兴安盟还将牲畜等生产资料纳入有偿流转的试点范围。兴安盟扎赉特旗兴华嘎查(村)的养羊能手宝兴,先后承包了10户贫困户的40只母羊。按照合同,他每年给每户各补偿2只羊羔、2斤羊绒和100元钱,3年后承包的40只羊全部返还,养羊收益按6:4的比例分成。
目前,这种生产模式已在兴安盟不少地方出现。据介绍,扎赉特旗红旗嘎查(村)的2550只羊承包给10个养殖大户,经过半年多饲养,已产羔1000余只,仅此一项就实现户均增收3000多元。
而安徽省霍山县则创新运用“以户对接”方式,有效推进了农村闲置资产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流转。
霍山县大化坪镇移民朱思存,原来住在大山上,因为建设国家重点工程需要,举家搬迁。在政府协调下,他与县中医院医师张守福进行了“对接”。张守福原住在当地农村,家中尚有4间房屋、4亩多田地、20多亩山场,配偶及子女随迁至县城居住,农村的房屋长年无人居住,山场田地无人管理,资源严重浪费。双方经过谈判、公证,朱思存交付张医师5万多元,接手张医师家部分资产。这样一来,张医师了结了一个牵挂,而朱思存也在旧房拆迁后,很短时间内不用建设就搬入新家,并获得足够的生产资料,迅速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从目前霍山县已经完成的近百户“以户对接”的统计来看,户均转让价格在8万元左右,涉及流转承包权的土地及山场1500多亩,盘活沉淀资金800多万元,闲置土地每年可增收100多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2-29/9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