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十分遥远。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其实并不遥远。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亮点一:土地流转,农村土地集约模式的新探索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呈现规模化、加速化的趋势,成为创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的突破口:除了以往常见的“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流转”、“土地流转经营公司参与流转”、由承包农户将土地使用权直接转包给业主的“业主租赁”、将土地经营权交给集体再由其转包给业主的“反租倒包流转”等模式,又涌现出“股田制”、“农地招商”等多种模式。
一般来说,股田制公司往往脱胎于农民的专业合作社,是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的新探索,往往出现在农业产业化链条比较健全的地区。农民以地入股的主要特征是:农民以地入股建公司,与龙头企业产业合作,政府提供融资担保,农民参与管理、分享红利。
重庆市江津区是全球知名果商澳门恒河果业公司的重要果源基地。2005年10月,江津区李市镇牌坊村77家农户“以地折资入股”成立仁伟果业有限公司种植柑橘。记者发现,这家农民公司颇像一个工厂,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进行管理。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大大提升了产业水平和农业效益。牌坊村委会主任李贵才告诉记者:“以往的合作社对大家约束不强,壮劳力大量外出打工,果园基本无人管理。合作社资金有限,果园施肥、除病没有保障,果树长势一直达不到恒河公司的要求。而股田制则有效避免了这些问题。”
目前,重庆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先后组建了35家公司,涉及柑橘、生猪、花椒、青蒿等产业,入股农民1.1万户,入股农田达2万多亩。
重庆市梁平县梁山镇八角村从2002年起就兴起了“农地招商”。开始只是一些村民自发搞零散的对外转包,后来村民们就要求把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里统一组织流转,对外招商。这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的城郊村,已经集中流转耕地11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50%。
村民谢必福说:“自己种田不划算,一旦遭了天灾还要往里赔钱。通过村里统一‘招商’,不仅让土地收益升了值,还解决了我和老婆的工作,不用跑到城里去,在茶厂就能打上工,两人一个月收入2000来块钱,想吃啥就吃啥,家里还用上了沼气。”
亮点二:盘活生产资源,农民增产增收增效
除耕地外,内蒙古兴安盟还将牲畜等生产资料纳入有偿流转的试点范围。兴安盟扎赉特旗兴华嘎查(村)的养羊能手宝兴,先后承包了10户贫困户的40只母羊。按照合同,他每年给每户各补偿2只羊羔、2斤羊绒和100元钱,3年后承包的40只羊全部返还,养羊收益按6:4的比例分成。
目前,这种生产模式已在兴安盟不少地方出现。据介绍,扎赉特旗红旗嘎查(村)的2550只羊承包给10个养殖大户,经过半年多饲养,已产羔1000余只,仅此一项就实现户均增收3000多元。
而安徽省霍山县则创新运用“以户对接”方式,有效推进了农村闲置资产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流转。
霍山县大化坪镇移民朱思存,原来住在大山上,因为建设国家重点工程需要,举家搬迁。在政府协调下,他与县中医院医师张守福进行了“对接”。张守福原住在当地农村,家中尚有4间房屋、4亩多田地、20多亩山场,配偶及子女随迁至县城居住,农村的房屋长年无人居住,山场田地无人管理,资源严重浪费。双方经过谈判、公证,朱思存交付张医师5万多元,接手张医师家部分资产。这样一来,张医师了结了一个牵挂,而朱思存也在旧房拆迁后,很短时间内不用建设就搬入新家,并获得足够的生产资料,迅速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从目前霍山县已经完成的近百户“以户对接”的统计来看,户均转让价格在8万元左右,涉及流转承包权的土地及山场1500多亩,盘活沉淀资金800多万元,闲置土地每年可增收100多万元。
亮点三:农村合作组织涌现,农民走向“新联合”
近年来各地兴起了一股“合作”热潮,农民们纷纷改建、组建或加入专业合作社,抱团组织生产,联合走向市场,迈出了传统农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步伐。
这些合作社有的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变身”而来,有的由流通组织、经纪人组建而成,也有的从原来政府主导组建的各类农产品种养协会转制而成。
“东北大粮仓”吉林省依托各种农村合作组织,有效地把农民和资金组织起来。吉林省乾安县所字镇则字村党支部书记李志祥说:“喷灌省水,可成本太高。村里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并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不仅争取了政府的投资,也吸引了很多农民入股。有了资金,合作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进了先进的喷灌设备,这样无论有雨没雨,全村900公顷土地都能喝上水!”
在江西省万载县,依靠有机农业协会从龙头企业拿订单,指导和监督农民生产,全县已发展有机认证耕地面积近5万亩,29种农作物获得了欧盟、美国和日本有机认证,成为“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
在四川省资阳市,截至去年11月底,成立了100多个专业合作社,多数是生猪合作社。在这些合作社的推动下,一些养猪专业乡镇打出了自己统一的绿色环保产品品牌。
亮点四:“三化”打造农业现代化
隆冬时节,记者在齐鲁大地上感受到,这里的瓜菜产业凭借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这三大鲜明特点,越来越清晰地描绘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以前想咋种就咋种,现在与瓜菜公司签了约,种什么品种,啥时开始施肥,一次打多少农药……每天都有技术员上门指导。”在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刘营村的一个冬暖式大棚里,农民刘洪亮对记者说:“标准化种菜以来,一个大棚一年能多收入5000多元钱。”
刘洪亮所说的“标准化”是指山东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进行的一场彻底革命。小到一根黄瓜的长度,大到万亩山药的脱毒;从农业生产资料的“准入制”到冬暖式大棚的“准建制”;从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到蔬菜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山东在育苗、移栽、施肥、用药等环节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从田间到餐桌实行全程监控,织就了一张农产品质量安全大网。
山东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引导“只知道埋头种地”的农民开展种植、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了农业从温饱型向效益型转变。瓜菜生产早已成为山东农村的支柱产业。在瓜菜主产区,瓜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像兵马俑一样,“陕西苹果”开始在世界范围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陕西苹果在国际市场有了话语权,其国际化道路,还突出表现在加工用果的吞吐能力方面。全省连年加工消化苹果超过总量的1/3,产品95%以上出口,定点专供可口可乐、雀巢等全球著名企业,陕西苹果浓缩果汁也在全球获得了定价权。 (刘健 郭立 张桂林 刘宝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