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山区群众的富裕,就没有全县的富裕;没有民族团结的和谐,就没有全县的和谐”。九十年代以来,这是云南省鲁甸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大部分为高寒山区,在全县38万农业人口中,贫困人口近20万,其中特困人口6万余人,属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同时,鲁甸县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回、彝、苗等11种少数民族达8.2万人。一直以来,突出的是贫困问题的困扰、制约了鲁甸社会经济发展。
如何把鲁甸经济引入社会发展的快车道?鲁甸贫困的症结在何处?在找到了制约鲁甸脱贫致富症结的问题后,地方党委政府以居群山之巅俯视鲁甸之位,以“不信东风唤不回”之势,以如剥茧抽丝、层层递进之气,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一个贫困县的艰难跨越。
1.解放思想寻找出路
鲁甸县是云南省的一个穷县,也是西部地区的一个穷县。地处滇东北的鲁甸县隶属云南昭通市,鲁甸县仅仅只是昭通市的贫困县中的一个。从资源上来说,鲁甸县是富饶的,“朱提银,甲天下”的典故,其所说的白银就产自鲁甸,鲁甸不但自古以来就有富集的矿产资源,其鲁甸坝子是昭鲁大坝子中的鱼米之乡,并盛产烤烟等经济作物。可2002年以前的鲁甸县的现实却是贫困的。虽然历经一届接一届党委政府班子的艰苦努力,贫穷仍然是鲁甸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沉重的阴影。穷县财政的财力长期居低不上,一说谋发展搞建设,就让干部群众愁上眉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贫穷造成的投资环境差,又导致了难有大资金和大项目。越穷越难发展的恶性循环导致了鲁甸县坐在金山上讨饭吃,看着资源变不成财富,看着山区群众受穷,干部们的心着急啊!路在何方?路在哪里?县委书记马吉林和县长尹贵友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被昭通市委慎重地派到鲁甸县工作的。市委和市府领导对他们予以重托,鲁甸县的干部群众对他们寄以厚望。挑这副担子不容易,穷县的这盘棋不好下啊!
马吉林和尹贵友到任后,带领一班干部一遍又一遍地梳理历届党委政府留下的精神财富。他们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鲁甸的干部群众不论是在任何艰难困苦时期,都一直在努力,在奋斗,在开拓。鲁甸县的穷,客观上受到其地缘环境的限制,地处西部的云南边远地区,众多的客观原因和制约因素致使鲁甸县的发展更加艰难。
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为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点亮了明灯。县委书记马吉林说:“当时,为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我坚持天天早上起来跑步。研读党的十六大报告,解放思想是什么?党中央不是叫我们大胆地干,大胆创新吗?只要是符合群众的利益,代表群众的利益,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干的呢?”马吉林回忆说:“那段时间的工作,除了下乡,就是带领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学习十六大的精神,十六大的精神是我们发展的原动力!”
2.发展才是穷县根本出路
2002年12月底,马吉林、尹贵友,分别担任鲁甸县委书记和县长。
两位领导上任后,带领县委、政府一班人,把鲁甸放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的时代大背景下来审视,开始用全新的视角、革疾除患的目光寻求附着在鲁甸贫困肌体上的沉疴,用身心去感悟鲁甸百姓的疾苦,用实际行动探寻鲁甸的出路。
他们对鲁甸经济社会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共识:坚决用“大乱大治理,小乱小整顿”的办法整治社会治安。
此外,“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要把人们的思想观念、时间精力引导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避免有人暗地里“搞小动作”、“弄出杂音”来影响团结。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敏锐地认识到,鲁甸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缓慢、发展不够的问题,不能过多地担心加快发展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产生的阵痛带来一系列矛盾和困难,相反,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加快发展才是鲁甸的惟一出路。
通过长时间的调研,在2003年初召开的县第六次党代会上,进一步通过了“以发展保稳定,以稳定促发展”的新的工作方针。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7-10-23/93049.html